上世纪八十年代初,30多岁的邓正中每逢乡镇赶场天就背着背篼卖小食品,如今正中食品出现在全国各大超市,年产值达7500万元;原州百货站员工刘辉曾给公司当“倒爷”,将“上海货”运回凉山,后来辞职开办公司,满载货物的卡车驶进他的仓库……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见证着凉山商贸业的飞速发展。
从凭票供应到流通自由,从物资匮乏到商品丰裕,从单一业态到多元发展,改革开放40年,凉山商贸澎湃激荡,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在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春风吹
个体经济兴起,商品供应初步改善
1983年,邓正中在西昌市高草乡烤蛋糕卖,背着背篼卖小食品。“街上只有两三个做生意的,我就是其中一个,算是最早的个体户了。”邓正中说。
2018年,他的正中食品有限公司喜获“四川省100名优秀民营企业”荣誉称号。历经30多年发展,正中实现了由一个小个体户到规范化、现代化综合性企业的嬗变跨越,年产值达7500万元。正中食品成功地销往全国各地,出现在伊藤洋华堂、沃尔玛、家乐福等各大超市的货架上。
邓正中是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商贸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州委、州政府深知,凉山的社会经济建设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废墟上进行的,与四川其他地方相比,经济更单一,社会更落后,人才更奇缺,生产力更低下。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发展商品经济上,采取了更加宽松、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措施,凉山进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时代。
商品的扩散意味着财富的增长。“开始人们叫我邓万元,后来叫我邓百万。”邓正中感慨地说。
对凉山州商贸业发展深有感触的除了民营企业家邓正中外,还有商贸系统的老职工张玉宝。“改革开放前,物资匮乏,为了防劫持,商贸员工一手拿扁担一手拿枪,把物美价廉的东西送到需要的地方,老百姓对商贸企业是很有感情的。”张玉宝说。
这种武装押运商品的方式很快得到了改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凉山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鼓励、发展,商品供应初步改善,伴随出现的是热闹的商贸集市。
西昌商业街就在那时应运而成,其繁盛,张玉宝记忆犹新:“我们老商业局的办公室就在步行街上,每天我们都能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活力,人来人往,私人摊贩很活跃,从早到晚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
当时,州委、州政府坚持在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经济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呈现出多种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消费品市场成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最早和发展最快的领域,全州商业零售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稳步增长,1989年达到11.2亿元。全州产业结构得到较大调整,商业比重上升加快。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小朋友为奶奶化妆。本报讯2018年12月29日,凉山州生辉特殊儿童启蒙家园与西昌市西乡中心幼儿园同伴牵手,迎来了“欢...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