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新闻 西昌新闻 德昌新闻 会理新闻 会东新闻 宁南新闻 普格新闻 布拖新闻 金阳新闻 昭觉新闻 喜德新闻 冕宁新闻 越西新闻 甘洛新闻 美姑新闻 雷波新闻 盐源新闻 木里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凉山州 > 西昌新闻 > 正文

城市如此壮美缘于西昌敢想敢干

来源:西昌都市报 2018-12-19 08:13   https://www.yybnet.net/

山水城相依的西昌。

城市如此壮美

缘于西昌

自古,西昌是中国西南重镇。自秦汉始,历代政权均在此建立过郡、州、司府,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一个重要节点。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建昌府,继后又改为建昌卫。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撤销建昌卫设立宁远府,置西昌县,西昌之名由此而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同年10月,国务院决定:西昌和凉山合并。由此西昌历经撒县、建市,成为凉山州首府所在地,西昌“建市元年”由此开始,并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17县市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时光进入到2007年,承接“一办三创”的东风,西昌市进入提档加速发展期,前进的步伐跑出了加速度,西昌“黄金十年”由此开始。

文/本报记者张崇宁

图/西昌市委宣传部提供

改革开放是决定西昌命运的关键一招。正是靠着改革开放,不断打破束缚思想的桎梏、扫除阻碍发展的藩篱,西昌成功开启了新的壮阔征程,开创了新的前进道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古老而又年轻的西昌市走向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新天地。

西昌建市以来的发展轨迹,吻合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一棒接一棒的交接,使西昌这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小县浴火重生,综合实力昂首迈入全国百强行列,位列四川省第一。

西昌建市于改革开放元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共命运同呼吸共奋进,40年星移斗转,城市变迁见证西昌崛起之路。

如今的西昌城市基础条件好,山水生态格局保护良好;具备制定涵盖生态保护修复、环境品质提升、园城产融合发展等多方面条件,宜居品质大幅提升,绿地系统、公园体系完善,布局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形成一批建设经验和制度机制。

站位高,认识才深,方能高瞻远瞩

1979年的某晚,西昌工农兵电影院门口人声鼎沸,昏暗路灯下站着许多无钱无票的人们,眼巴巴地盯着电影院大门。

这个在今天西昌市二小旁边的人气旺盛之地早已变为商业旺地。当时走到前面的广场,跨过南桥便是郊区了,遍地是菜地、粪坑。

这是过去西昌的城市影像。

长安路,西昌的城市干道。1980年实施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绿化道四位一体改造,把公路改为城市道路,这在当时来说是需要勇气的。

到2006年,在州委、州政府坚强领导下,西昌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乘“一办三创”之东风,借建州60周年之契机,科学研判确立了“三步走”发展蓝图,紧紧围绕“五大兴市战略、十个发展主题年建设、五大片区集团攻坚”三条主要实现路径。

州、市联动“一办三创”,综合投资27亿元,建设景区景点项目29个,实施交通基础设施项目37个,打造旅游精品工程6个。仅仅这一年,西昌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步伐向前提升了5到10年。

火把广场、月色小镇、观海湾、青龙寺、月亮湾、小渔村等“邛都新八景”“变脸”亮相。“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成为响亮的城市名片。西昌城市建设进入飞速发展期。

从2007的项目建设年开始,交通建设、城乡建设、生态建设、综合提升、开放合作、交通枢纽、乡村建设、生态建设,到2016年全面小康“黄金十年”,一年一主题,一年一攻坚,从科学规划,倒排工期,从领导牵头,到人人有责。

今天的西昌城市建设,已经逐渐开始有了“城市”的模样——慢慢地将“规划图”变成“效果图”,让“效果图”变成“实景图”。

在看得见的改变中,这个城市的教育质量提高了、医疗配套增多了、基础设施完善了、生活氛围更好了。

2009年,西昌城乡建设年。龙眼井大桥贯通东河,港湾式公交站台悄然出现,山水阳光、长安国际等一批楼盘开工,观鸟岛湿地开始修建,城市特困户住进了首期廉租房——河东幸福家园。

紧随其后,一个个城市地标出现在人们眼前:邛海湿地、海河天街、海门渔村、宁远大道、东延线大道、天王山大道、南山大道、滨河大道、胜利大桥、河东大

道、海河大桥、人行天桥、建昌塔、嶲州阁……与此同时,一环路、二环路等30多条断头路被打通,城市“经脉”更加通畅。

如今,老城区旧貌换新颜,明清古城重焕容光;公园、广场、绿地点面相连,城市夜景流光溢彩;40年间,城市路灯从2600盏增加到50000盏;城中村变为林立高楼。幸福、闲暇、舒适、安全,成为西昌市民生活的诠释。

十年来,完成城中村(含农村棚户区)改造53.87万平方米,大力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河东大道、东河西路等城市道路建成通车,绕城北环线全面启动,加快推进城市交通路网提升;着力打造北碧府路、月海路等7条生态文明示范街和民胜乡麻棚村、安哈镇芊旷村等7个生态示范村,切实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筑业现代化、网格化服务管理等一大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国家级3A级康养景区”;邛海湿地被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列入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典型案例,写入《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向全国湿地公园推广,得到中央深改办高度评价。

研究出台了治水10条、治气10条、治堵10条、人才10条、廉洁自律10条以及加快街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民生普惠制度框架文件,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制度保障体系。

“黄金十年”,迸发出“忠诚敬业、智慧创新、务实协调、激情卓越”西昌精神,不断形成和集聚事业进步的磅礴力量。

这是当下,我们生活的西昌。40年间,城区面积从12平方公里,扩展到45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34%;40年间,城市路灯从2600盏增加到50000盏,城市夜景流光溢彩。

干事业,搞建设,解决现实问题

从改革开放,西昌建市,再到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从农村版县城到具备现代气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从单一产业维持生计到一二三产业联动齐发。西昌“黄金十年”,化茧成蝶。

从2007年到2016年的“黄金十年”,是西昌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十年,也是西昌历史上乘势而上、持续跨越的十年。

西昌奋力在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大棋盘中,迎难而上、克难奋进,占得了先机,拔得了头筹,成功化解了大批历史遗留难题,成功破解了制约发展的若干瓶颈,西昌经济社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009年,规模空前的邛海湿地恢复工程拉开序幕,这是一项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8年时间,投入50亿元,搬迁邛海周边农户5万人,恢复湿地2万亩,建成中国最大城市湿地。邛海湿地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环保科普示范基地。

西昌市老城区面积约2.62平方公里,住户2万余户,人口7万余人。由于历史沿革及地理位置因素,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老化缺失,在道路、消防、房屋等方面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市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两会”代表、委员及市民多次强烈要求对老城区进行综合整治。

(下转05版)

新闻推荐

踝关节扭伤该如何处理? 医师:要学会自查 应先冷敷再热敷

前不久,西昌市民张伟在与朋友踢球时,不小心把脚扭伤了,踝关节部位顿时肿了起来,疼痛难忍。此时,朋友们有的建议他立即冷敷...

西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昌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城市如此壮美缘于西昌敢想敢干)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