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随着“人造月亮”卫星项目的出现,彻底摆脱黑夜的束缚或许能变成现实。近日,有报道称,“人造月亮”的创意,目前技术上已经成熟,预计到2020年,“人造月亮”将从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照亮夜空。
看了这则新闻,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二十多年前,我上小学那会儿,看科普读物,“人造月亮”的想法就已经有了。现在真要付诸现实,让人恍如隔世。不是有首儿歌叫《种太阳》吗?“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一个送给南极,一个送给北冰洋,一个挂在冬天,一个挂在晚上……到那个时候,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儿童时代的畅想变为可能,不像现实而更像超现实。
实际上,“人造月亮”的学名叫太空反射镜,它不仅可以照亮地球(上的一小部分),而且,有科学家还曾设想用它来帮助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控制温室效应。按照美国科学家LowellWood的计算,偏转1%的阳光就能恢复地球气候的稳定性,这就需要一块面积达160万平方公里的反射镜(以及若干小一点的反射镜),放到太空轨道上,把太阳光反射回太空,或者过滤它。当然,科学家自己也觉得这在技术上不太可行。不过,联合国前几天发布了一份全球气象报告,对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的后果提出严厉警告,甚至用上了“生死攸关”这个词,反射太阳光的想法,我觉得需要严肃对待。
任何科学发明背后,都伴随着对现实观照以及人文的关怀。相对来说,制造人造月亮用来照明的创意,到底是要解决哪些紧迫的人类议题,说实话我还不是想得很明白。上个世纪,苏联(俄罗斯)科学家也曾实验过“人造月亮”项目,其目的是为了增加高纬度地区的日(月)照长度,以延长工作时间,促进生产。1993年2月4日,名为Znamya的卫星/反射镜在地球轨道上进行了首次尝试,据当时的报道,其射出的光束亮度有月球亮度的两到三倍,照射面积约2.5英里宽,但地面上的观察者报告,只能看见一道类似恒星的明亮脉冲。这个项目后来因为技术原因,主要是因为耗费太多资金而被放弃了。
常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假如“人造月亮”只是为了增加工时,我想没多少人会愿意它上天——谁愿意24小时加班呢?而且,夜间照明,有路灯足矣,装路灯跟发射人造月亮,安装使用调试维护,哪个更节省,恐怕需要一本细账(晚上人进了屋里还不得开灯吗,难道还凿壁偷光不成?)。而且,从文化心理上说,两个月亮意味着什么?恐怕古往今来,无数赞美月亮之美好的诗篇都要改写。私心里我是觉得,月亮假如没了阴晴圆缺,像个大灯泡一般挂在天上,真的一点美感都没有。
新闻推荐
一箭双星“参北斗” 两颗北斗三号系统卫星昨成功发射中国北斗距全球组网目标又近一步
昨天,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39、40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我...
西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