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西昌市委、市人民政府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结合西昌旅游资源优势,将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作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按照“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有效挖掘、整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全力促进农业和旅游业有机融合,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打造旅游首位产业。乡村旅游富民强村成效凸显,通过调研发现,西昌已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市情、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
A
西昌乡村旅游的现状
调研中,我们发现西昌为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通过产业推动、办节推动、品牌推动,已牢固树立抓乡村旅游就是改善乡村环境,抓乡村旅游就是拉动经济增长,抓乡村旅游就是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抓乡村旅游就是提升城市品牌的发展理念,已探索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文化提升”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初步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对接。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农产品价值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乡村自然风光得到充分展示;农民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先后策划运作的踏青节、桃花节、樱桃节、梨花节、蜜桃节、油桃节、葡萄节、石榴节等乡村旅游文化节,初步实现了“举办一个节,活跃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战略目标。2016年,西昌市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称号;2017年,全市共举办乡村旅游节20余个,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2.68亿元。
西昌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及基本做法
近年来,西昌市委、市人民政府结合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实际,科学决策,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体制、夯实保障机制,全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创新发展理念。
1、树立抓乡村旅游就是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把农家乐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承载体,挖掘整理西昌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自然风光资源,使其转化为乡村旅游资源,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农家乐、彝家乐、回家乐、客家乐、渔家乐、藏家乐,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发展。安哈“彝家乐”融合了攀螺髻雄峰、宿彝家村寨、赏彝家歌舞、品山野风味等乡村旅游元素;川兴“渔家乐”融合了划渔舟、钓鱼鲜、品海菜等乡村旅游元素;黄联“客家乐”融合了客家文化、果园观光、土林奇观等乡村旅游元素;裕隆“回家乐”融合了体验穆斯林宗教礼仪、品尝回族特色食品等乡村旅游元素。各具特色的乡村游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农民致富的新亮点。
2、树立抓乡村旅游就是改善乡村环境的理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施山水田村路综合整治,改善乡村环境。一是实施“交通建设年”工程,投入4.5亿元,完成通乡油路、通村公路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实施“城乡建设年”工程,投入财政资金3亿元,撬动国家、省州专项建设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融资30亿元,启动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树立抓乡村旅游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理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培养农民经营意识,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带活餐饮业、手工业、娱乐业、运输业、特色种养殖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树立抓乡村旅游就是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理念。把乡村旅游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抓,引导群众兴办农家乐,走上增收致富路子。西乡乡依托葡萄产业发展农家乐,建成集葡萄种植、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区,综合效益明显,农家乐、葡萄产业、生态葡萄鸡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人均增收5000余元。高枧乡依托莲藕产业打造出“荷色生香”景区,带动农家乐发展,景区农民通过经营农家乐、种藕、参与景区务工等形式,人均增收6000余元。
5、树立抓乡村旅游就是提升城市品牌的理念。凸显乡村旅游在提升城市品牌中的牵引作用,发挥原生态资源优势、光热资源优势、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进一步凸显出西昌“山水之城宜居之都”的城市美誉度,带动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牌效应急剧提升。
(二)创新发展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了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1、政府主导。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完善设施,促进农家乐健康发展。一是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关于推动旅游产业实现二次跨越的二十六条意见》、《关于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二十条实施意见》、《西昌市乡村民宿客栈管理办法》等扶持政策,全面实现“按规划布局、按标准建设、按星级管理、按特色服务”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二是市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改善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集中区域的交通条件,积极修建旅游接待中心,完善环卫设施,增设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同时,为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名吃名店,市委、市人民政府还加大对乡村旅游商品、纪念品、农家食品的开发力度,促进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结合。
2、部门联动。市级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农家乐监督、管理、指导力度。旅游部门深入农家乐开展业务指导、评星定级活动;文化部门进行文化挖掘指导,提升文化内涵;物价部门对服务价格进行监督检查,杜绝欺客宰客行为;卫生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检查,杜绝食品卫生安全事故;景区管理部门牵头综合执法,规范景区经营管理秩序;劳动部门开展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电视媒体建立专门栏目免费播放旅游形象广告。与此同时,定期组织农家乐经营户、导游、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依托西昌旅游职业学校培养初中级旅游人才,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素质。
3、协会主体。充分发挥专业协会主体作用,由协会组织农户进行产品技术指导、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品牌打造,形成产业规模和特色。近年来,我们采取跨区域办协会、乡镇办协会、村组办协会、大户办协会等方式,建立各类专业协会84个,带动农户5万余户。专业协会通过建立营销队伍,抓信息,寻客户,联销路,订合同,形成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川兴蜜桃协会带动农户发展3000亩优质蜜桃基地,成为“桃源农庄”产业基础。黄联石榴协会带动农户发展7000亩石榴基地,成为“榴开客家”的产业基础。樟木樱桃协会带动农户发展千亩樱桃基地,成为“茅坡樱红”的产业基础。
4、市场运作。按互利互惠原则,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乡村旅游。两年来,凉山移动、凉山联通、华润啤酒、好医生果业等20余家企业,采取设立大型户外广告、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形式,先后赞助乡村旅游节5000余万元。企业通过赞助乡村旅游,提升了知明度,有效实现双赢。
5、群众参与。引导群众投工投劳、筹资建设,改造居住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激发群众创造性,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两年来,通过政府引导,群众投工投劳23万人次,平整院坝10万平米,兴建沼气池上万口,搭建经营用房9万平米,进行园林景观建设980余处。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川兴镇举办蜜桃节时,有的群众砍掉自家的蜜桃树,让出土地修建乡村旅游道路。裕隆乡兴富村老百姓为了举办“伊斯兰文化节”,每户集资数百元,出工出力修建道路。
6、文化提升。邀请专业人士,对乡村旅游承载的地域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度挖掘和包装宣传,提升乡村旅游档次。打造了以火把节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文化,以天下第一缸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以南方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古镇文化,以礼州会议遗址为代表的红军长征文化,以天喜花卉博览园为代表的花卉文化,以彝族奴隶博物馆为代表的彝族古文化,以大石墓为代表的邛都古文化,以泸山三教庵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着力突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色和品位,做到进入一个景区,就能够体验一种民俗,感受一种文化。
(三)创新发展体制。
1、干部推动。落实领导责任,强化干部执行力,在全市形成各级各部门推动农家乐旅游文化发展的合力。近两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带领有关部门、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到外地考察学习。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相关乡镇农家乐发展思路和措施。同时,将任务分解至各级干部头上,每个乡村旅游景点打造由一名市级领导负责。职能部门定期深入指导检查,乡镇干部定点联系,强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2、产业推动。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乡村旅游壮大第三产业,依靠第三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品牌,有效实现一、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全市涌现出石榴、樱桃、蜜桃、花卉等专业村30个,形成“优质稻、蔬菜、水果、花卉、畜禽、烤烟、蚕桑”七大支柱产业,建立“粮食、畜牧业、蔬菜、水果、花卉、林产品、烤烟、蚕桑”八大生产基地。
3、办节推动。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持续提升乡村旅游市场。先后策划运作出踏青节、桃花节、樱桃节、梨花节、蜜桃节、油桃节、葡萄节、石榴节等乡村旅游文化节,实现了“举办一个节,活跃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4、品牌推动。一是按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体现魅力的要求,成功打造桃源农庄、荷色生香、凤凰葡园、茅坡樱红等“乡村十八景”。依托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品牌,实现“旅游+体育”产业发展,8月4日晚举行“大美凉山·约跑邛海”健康旅游首跑活动,3700名游客参加了当晚荧光夜跑,“大美凉山·约跑邛海”作为一项品牌活动将常态化开展,形成“月月马拉松、月月火把节、月月背新娘”旅游消费市场。二是通过乡村旅游A级景区创建,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成功创建安哈彝寨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联土林、月华知青博物馆、龙泉人家、茅坡樱红、红莓人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面构建“处处是景区、遍地游客”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乡村景区景点的品质和知名度得到了提升,游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5、人才推动。有效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定期不定期组织辖区内各旅行社、宾馆酒店、农家乐,开展经营服务、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当地干部和业主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促销等专业知识培训;开展安哈彝族刺绣等特色旅游产品生产从业人员专业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配套欠账。
通过近年来积极引导乡村旅游景区(点)积极创建国家A级景区,较好地提升了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基础设施配套,但同时也暴露出道路、停车场、接待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的不足,基础设施配套欠账已经成为了制约全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旅游产品体系单一。
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西昌乡村旅游产品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观光—采摘—休闲”模式上,在新业态的开发步伐上存在滞后现象,旅游产品体系单一,休闲旅游内容不丰富,让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很少甚至没有,缺乏吸引力,不能吸引回头客。
(三)产业链条不完善。
乡村旅游发展受季节和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大多利用农作物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吸引游客,如樟木乡、西乡乡等。未能形成“农产品—商品—礼品—体验品”的转变、增值。
(下转21版)
新闻推荐
三无船舶销毁现场。本报讯10月12日,西昌市举行公开销毁邛海“三无”船舶现场会。8艘“三无”船舶,在相关单位及环...
西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昌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