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幕降临,胜利北路的刘太婆烤肉店内开始热闹起来。 烟雾缭绕间,滋滋作响的肉串,不到几分钟,就摇身一变为美味佳肴。
西昌烧烤第一人刘素清。
编者按: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道属于自己的特色烧烤,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烧烤文化。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如今,烧烤已经进入一个多元价值的时代,在黄河流经的土地上,烧烤从现实主义出发,以进取的姿态拓展它的文化与经济疆域。
确实是这样。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昌烧烤也在经历着不断演变,最终,它以独有的气质和深刻的内涵,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面,给食客带来了舌尖上的享受,给老板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细腻的竹签烧烤、粗犷的火盆烧烤、原始的彝家烧烤、传统的渔家烧烤……每一种烧烤都能代表西昌,每一种烧烤背后,都有一些故事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今日起,本报《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品牌》栏目推出一组“西昌烧烤”系列报道,与读者一同品读西昌烧烤背后的酸甜苦辣。
品
那些年我们
追
的
brand
过
11
牌
“在西昌,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西昌人,对烧烤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开心时,约上三五朋友一起去吃烤串,吹吹夜风喝点小酒,玩笑嬉闹,亲密无间;失意时也可以约几个知心好友,撸着串,喝点酒,吐吐槽,甚至可以痛哭一场。工作后,和同事们去吃点烤串,谈笑间消除疲劳也可以增进感情。总之,无论何时,人们总能找到一个理由,去热火朝天地吃上一顿烧烤。
烧烤成了西昌人的深夜食堂,人们吃的不只是烧烤,更是浓浓的人情味儿,平凡人生里的酸甜苦辣,在这里细细密密地铺展开来。
一个城市的市井百态尽显眼前。
30年资深烧烤老店
吃得到儿时味道
夜幕降临,胜利北路的刘太婆烤肉店内,鼓风机呼呼作响。48岁的杨建国和二哥站在火炉前,把炉火烧得旺旺的,准备迎接食客的到来。
土生土长的西昌人,绝大部分都知道这家烧烤店,也吃过刘太婆的烤牛肉,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家店就是西昌烤串的起源地。
十几平米的小店内,除了炉子和展示柜,只能容下两张方桌,即使二楼多加了几张桌子,食客一多起来,也略显拥挤。
店里的墙上,贴着一个关于刘太婆烤肉的简介,旁边,还挂着一幅凉山州人民政府于1997年7月颁发的“凉山州名小吃”奖牌。20年的油烟浸染,奖牌上已经蒙上了一层黑黑的油渍。
展示柜里,是已经串好的肉串。一大把一大把竹签串肉整齐放在盘子里。
晚上8点过,虽然是细雨绵绵的天气,食客却来得特别早。
“杨哥,先来牛肉牛筋各50串,一件啤酒。”来者显然是熟客,还没坐下,也不用看菜单,就点下了菜。
“坐倒,马上来哈……”
杨建国和哥哥开始忙起来。
刘太婆烤肉最有名的要数牛肉牛筋,28味调料的结合加上本地精选的黄牛肉,肥瘦相间,切片,肉片的厚度刚好可以包裹住竹签。肉的长度占了竹签三分之二的位置,火炉的宽窄,是根据竹签长短设计的,肉刚好架在火上,而又不会把竹签烧糊。
而在烤肉这方面,经验尤为重要。火候要恰好,太大则会焦黑,时间不能太长,过时则难以咀嚼,肉质变老。只有肉质、柴火、佐料,三者完美地融合,才能做到肉质嫩滑而不腻,入口爽柔又不失劲道,回味无穷。
(下转14版)
文/图本报记者李晓超
新闻推荐
礼兵向丁佑君烈士敬献鲜花。千余名各界代表共同祭奠烈士英灵。干部群众深情缅怀丁佑君烈士9月30日的西...
西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