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应律
临近过年,收到王仁刚先生登门送来的一份礼物,系年初刚出版的《老农闻见录》一书。
此书颇值得一说,并且需要从2015年11月份我编辑当年最后一期文学杂志《西昌月》说起。
编杂志,首先要做的,就是埋首一堆杂稿,逐一筛选。
编《西昌月》不是很难,原因是稿子此前已由市作协秘书长薛启荣归类整理过一遍了。但我还是觉得这是一种缘分:当我从标注为“散文”的一堆稿子里读到总题目为《老农闻见录》的一篇长文时,不免眼睛一亮又心头一喜。首先这朴实的题目我就喜欢,又见文前小记曰:
“我生于己卯年四月十八日(1939年6月5日),今起77岁。七七是四十九,所以准备东拉西扯的写它七七四十九个故事,把我六七十年来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故事作一个笔记。”
一位“七老八十”的老农,所历、所见、所闻的“故事”多了去了,可见有谁将它“笔记”下来了的?王启德老先生将它笔记下来了,眼下所见,虽只是最初的带着毛刺和泥土味的八个故事,但四十九个故事,实在是很令我期待的。乃在《编后记》里说:“一城一地之历史记忆,是一城一地的文化、精神财富。刊发王启德老先生之《老农闻见录》,也正缘于此。”编后记里留此一说,是希望刊出这最初的八个故事后,此后各期,能将王老先生的全部故事一个不漏地陆续连载完毕——以我对中国“老农”的了解,我估计其四十九个故事已了然于胸并已写出大半甚至基本写完了,才会作此预告,先寄八个给杂志,不过是一个谨慎的试探。
王老先生在其子女的支持下,将它们集结成书并出版了。其子王仁刚先生在《后记》中说:“尽孝有很多方式: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协助父母实现他们心中的梦想,他们会很开心,我们子女也因此倍感快乐。”而“谢谢老爹给我们尽孝的机会!”此一句话尤令我感动。
至于王氏父子写在扉页上的诗句,则给我的,是又一层感动了: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它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苔》一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事实上,近年来,我更多关注的,是王氏父子中的小王,王仁刚。
仁刚先生在西昌市四中教书育人,业余时间,则专注于写作。写作呢,则专注于脚下这块土地,揣个本子,尖了眼睛,尽力挖掘、搜寻西昌的历史文化,并尤其地舍得吃苦,能下大毛,热衷于奔走在城镇乡间,搞田野调查。鉴于西昌,历史文化丰厚,每一锄头下去,都有可能碰痛岁月的神经,都有可能挖出来一个历史掌故,故而仁刚所为,收获颇丰,成果迭出,渐成光景。
你得承认,当今时代,乐于作此努力的人,实在是少。
同时,仁刚有心,精选本地历史文化,自编成部分教材,传授给学生,他的教学,便多了一层温度、一层质感。
可以想见,仁刚所为,与其父亲的影响,大有关系。
其父固然识字不多,但能讲故事,善观察,多用心,而骨子里的崇文尚文基因,也是会遗传给后人的。
这种传承脉络,一看而十分清晰。
老父识文断字,勤俭旷达,仁刚谦谦内敛,知书识礼。所谓耕读传家,忠厚立门,川兴尔乌之王氏一族,算是做出了样子。
以此观之,王氏父子出这部书,就是必然的了。
今年盛夏,仁刚选择了一个好日子,约一帮朋友,再驱车来接上我和老伴,前往他的衣胞之地川兴尔乌,共度周末。
尔乌地处二半山区,青山绿水,环境清幽,消夏纳凉,好地方啊。
很开心的是,那天见到了仁刚的父母双亲大人。他们朴实,健康,友善,随和。完全是我记忆中所熟悉和尊敬的农村老人形象。
那天,仁刚特意邀集了尔乌及邻村高山堡擅唱民歌的乡亲十来人,歌唱流传久远又原汁原味的乡土民歌给我们听。
这些歌手年纪都比较大了,文化不高,但记性好,性格乐观,少小时节,从老辈人那儿听来,学着唱,记心里,传至今。这些民歌,曲调比较单一,也是我们当年插队安宁河边时听到过的,诸如《栽秧歌》《烧烟歌》《苦二娘》《十八扯》《粑耳朵》《老十想》,等等,多叙事性,歌词听不太清,内容则大抵为劝善、尽孝、诉苦、道情。倘是对歌,则有挑逗、斗智、逗乐诸乐趣。仁刚历年来听了一些,也尽力搜集记录整理了一些,放到《老农闻见录》一书里,算是以文字的形式将它们保存了下来。
仁刚的父母,也和大家一起唱。那样专注又投入,使人感觉,世世代代以来,这些歌谣,早已融入到了他们的血液之中,成了他们精神营养的一部分。仁刚的夫人,一位美丽又贤淑的中学英语老师,则不声不响,笑意盈盈,始终在为到场合位周到服务。我跟老伴讲,这就是教养了,跟仁刚真是十分的般配。仁刚有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的父母和夫人,好福气啊。
我曾在自己的空间日志里说,王仁刚是本地文人中我比较喜欢又欣赏的一个人。说此话有一大原因:我曾读过他早期的一些文字,时见错讹,眼下,则分明看到了他在抛弃粗疏和浮躁,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严谨这条道路上走。完成这个转变,仁刚大约只用了“两三篇文章的篇幅和距离”。意思是,仁刚的粗疏缺点,改得很快,一经指出,再读过他的两三篇文章后,要想在他的文字里随便挑出来毛病,就比较因难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仁刚曾向我索要一联。我以“情凝一方沃土,爱洒三尺讲台”相赠。上联写他的业余追求,下联写他的职业担当。原想手机短信传给他算了,一高兴,竟铺纸捉管,大字写在了宣纸之上,且钤印如仪。这令仁刚大喜过望,连称感谢。我说不用谢,因为喜欢,所以这般。
(蔡应律,发表作品逾300万字。小说《回声》、报告文学《命脉》分获第二届、第三届“四川省文学奖”。作品集有《应律选集》《应律联赋集萃》《台湾纪行》《小城绰约》等。)
新闻推荐
秋天到 香香软软的柿子上市了 营养师提醒:营养价值虽高 但不宜多吃
本地柿子还要等一段时间才上市。秋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很多人都爱吃柿子,因为它口味独特、营养丰富。柿子虽然好吃...
西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昌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