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侯丽芳
图/本报记者钟玉成
进入9月,西昌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悠悠然然。近期,西昌迎来了一件大喜事,让大家兴奋不已。9月5日,第二届四川省旅游业新技术应用大会在绵阳举行。西昌邛海国家级湿地公园、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被认定为四川省首批科技旅游示范基地。
旅游与科技融合,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大家不禁期待满满。
“科技+旅游”融合
打造高水平科技旅游产品
但到底什么是“科技旅游示范基地”呢?科技旅游是指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各种科技资源为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丰富阅历、休闲娱乐等旅游需求为目的,融参观、考察、学习、娱乐、购物等活动于一体的新兴旅游业态。它不仅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宣传和交流。
为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科技+旅游”融合,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旅游产品,实现科技支撑旅游发展、旅游促进科技传播目标,营造科技与旅游共同繁荣发展氛围,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四川省科技厅从2017年开始,组织各地开展了“首批四川省科技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为推动全省科技旅游发展树立榜样、积累经验。
当然,能够入选四川省首批十大科技旅游示范基地,这对西昌市每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认可。
西昌邛海湿地公园
满目春色关不住
四川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西昌市南郊,以邛海—泸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依托,以高山湖泊湿地为主题特色,距离城区不足1公里,规划总面积37.2平方公里,具有供水、灌溉、调节气候、养殖、旅游等多种生态功能,是西昌城区50万各族群众的饮用水源地,被誉为“西昌的母亲湖”,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邛海湿地公园,绿意盎然,游人惬意。循着夕阳的余晖钻入悠悠绿意之间,长长的桥廊串起行人们悠闲的脚步,他们或驻足观看,或拍照留念,或荫下歇息,这样的生活只属于邛海湿地的美好风景。可谁又知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邛海曾一度陷入生态危机。
当时,由于大量围海造田、填海造塘、无序开发和入湖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污染和水土流失,邛海水面面积降至2004年不足27平方公里,水质从Ⅱ类降至Ⅲ类,部分区域Ⅳ类,近三分之二的湖滨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滩涂和原生湿地植被基本消失,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邛海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西昌城市50万群众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迫在眉睫的危急时刻,凉山州、西昌市两级党委、政府高瞻远瞩,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立足现实寻找可持续发展支点,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实施邛海保护修复工程。从2009年起,以城市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污染系统治理以及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手段,实施“三退三还工程”(退耕还湿、退塘还湿、退房还湿),完成抢救性保护工作,成为中国高原最美湿地,被国家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列入良好型湖泊保护及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典型案例。
见证科技发展
发射基地成旅游景区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建于1970年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航天高科技旅游景区。发射场位于西昌市西北约60公里处的秀山丽水间,由西昌城区到卫星发射基地约用时1小时左右。
基地主要有发射场区:三号发射塔架高75米,重1040吨,可做180度旋转平台的固定式发射塔架,可发射1.5吨以下卫星,现主要发射气象卫星。二号发射塔架活动勤务塔高97米,重4500吨,可发射8.8吨卫星,现发射商业卫星。火箭厂房用于存放长征三号卫星实体。科技公园里,把古人想象征服上天和航天官兵把卫星发射上天,做成浮雕的观赏公园。指挥控制大厅主要用于发施和发射口令及传播、反馈数据以及中央首长,外宾和国内各界代表人物坐观现场发射卫星升空时的场景。发射中心拥有测试发射、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信、气象、技术勤务保障等系统。发射场区的两个发射工位及技术测试中心、指挥控制中心等配套设施,能担负和完成多种型号的国内外卫星发射服务。
在西昌卫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和第一颗国外商务卫星,第一次敲开了国际航天市场的大门。自1984年至今,100颗卫星在这里腾空而起,长征系列火箭、嫦娥工程享誉世界,充分展现了我国的国威、军威和民族尊严。2016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如今这里已成为广大游客及青少年“走进神秘峡谷、遥望卫星升空”体验航天高科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极佳科普场所。
远道而来的游客,需要一颗从容的心,慢慢去体验,从游湖观光、漫步湿地,到参观发射基地、学习科技知识,静静享受西昌科技和旅游的双重收获,何乐而不为?这就是旅游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新闻推荐
据了解,近几年邮轮游作为西昌旅游市场上一种新兴的度假方式,非常适合全家出游,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和喜爱。随着邮...
西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