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新闻 西昌新闻 德昌新闻 会理新闻 会东新闻 宁南新闻 普格新闻 布拖新闻 金阳新闻 昭觉新闻 喜德新闻 冕宁新闻 越西新闻 甘洛新闻 美姑新闻 雷波新闻 盐源新闻 木里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凉山州 > 西昌新闻 > 正文

看晚清西昌小学启蒙教育

来源:西昌都市报 2018-08-22 11:02   https://www.yybnet.net/

老课本《便蒙鉴略》,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刊,西邑(西昌)永裕公藏版。是目前发现的西昌最早一本清代本土教师自编蒙学教材。 目前西昌发现的最早的一本标明“塾课”的课本《塾课小题读本注释》,乾隆22年新刊(1757年)。

从清代老课本

《便蒙鉴略》

编者按

档案是对一个时代和社会某方面的忠实记录和积累,是一种最原始、最可靠的记录,是人类社会的历史记忆,是文化传统的承载物,被称为“未掺水的史料”,最具有权威性和凭证性。今天,我们透过泛黄的档案纸页,可窥见当时的时代和社会的面貌。

在众多档案中,民间档案又是官方档案的重要补充、国家记忆的组成部分。

所谓民间档案,目前并无明确清晰的界定。史学家认为,只要没有进入官方档案系统而散存于官方档案之外的历史文献,大体都可以算作民间档案。

事实上,民间档案的外延相当宽泛,个人的笔记、日记、信函、家谱、照片乃至思想汇报、家庭账本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而一些本属官方文献或应存于官方档案系统的史料,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被官方收入的,也应包括在内。

传承历史文脉,典藏西昌记忆。即日起,《西昌都市报》新月副刊将带您一起发现、挖掘那些散落于西昌的民间档案,讲述其背后的故事,还原当时的民情风俗,从历史的细节起底曾经的西昌社会风貌。

文/图特约撰稿李继全

西昌自古就有兴学重教的传统,教育历史悠久,可上溯至汉唐宋元,明时已知设有学官。清代的义学、塾馆已较普遍。西昌城内,拥有官办泸峰书院、研经书院,书院储存培养科举人才。下面还有各种形式的义学、塾馆、私塾,为书院培养输送科举人才。

清代教育制度基本上袭明制,学校和科举相辅相成。朝廷的国子监及各地的府学、州学、县学、小学及大小书院,以及私人设立的私塾和经馆,不是为取得科举资格,就是为科举做准备和补习,小学实际上是科举的附庸。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诏令“废科举、兴新学”。西昌先后将书院改为学堂,如泸峰书院改为公立鸡心石两等小学堂,研经书院改为宁远府中学堂。教学虽然仍然照旧章进行,但产生了新的学校形式,注入了新的教学内容。

自编教材进行启蒙教育

清末,朝廷将书院、书塾改为学堂,也学西方发行了一些教学课本,但课本内容仍充满忠君崇圣等封建思想,科举制教育的强大惯性仍然在延伸,人的思想观念仍停留在过去。

西昌晚清时期的小学启蒙教育,动力几乎都是来自民间的自发行为,活跃于蒙学教育前沿的莫过于私塾。清代,西昌有多家私塾。一般的人家往往是几户人家合请一个先生,而有钱人家则是把先生请回家,专门教自己的孩子,有的私塾老师自行开设书馆讲学。私塾教师大多是由历年书院退下来的“秀才”任教,这些人常年在书塾进行蒙童的启蒙教育,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经验。由于没有统一的蒙学教科书,当时私塾所使用的教材,都是些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蒙学教材,如,《幼学琼林》《三字经》《百家姓》等。入学的女童还要加读《女儿经》《女纲鉴》。

在西昌发现的乾隆二十二年新刊(1757年)《塾课小题读本注释》,是西昌最早的一本标明“塾课”用的老课本。

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西昌永裕公雕版印刷发行的《便蒙鉴略》,是现存最早的一册清代西昌本土私塾教师自编蒙学课本,作者不详。《便蒙鉴略》序言写道:“余也,忝居学中,友教多年,屡见入学《三字经》,谓其为小纲鉴也,及为之讲其世系,语其姓名,非过而辄忘,即迷而弗悟。余甚惜焉。用是本之三字经及史记,将帝王将相继次第俗编成句,如话家常,教五子鉴古今,指掌为尤显。俾童子熟而读之,庻不言而喻,历久犹记于心,如学有成可質纲鉴,倘遭遇不齋,或三年或五载,辞讲席而理家务,与儒雅之士促膝而谈,举前朝后代,不难娓娓而道,亦一快事也。伏冀为父师者,勿因鄙我而鄙是书,未始非養正之一助云。宣统元年(1909年)岁次乙酉春王正月,上綄吉日书于永裕书屋之东轩。”作者在序言中对当时流行的《三字经》等教材,指出其缺点与不足,对《便蒙鉴略》的优点作了介绍。这说明清代晚期西昌书塾教师们就已经不满足于现有教材,尝试自编教材对学童进行启蒙教育了。

清代西昌学童的学习任务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古代学童的学习就是读经念经。影视作品中小朋友摇晃着小脑袋,嘴里念着“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清代学童的学习任务还是很重的,6、7岁的孩子被称为“蒙童”,送到学校识字读书被称为“发蒙”。学童在10岁前需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识字。“蒙童”进校首先识字、写字必须过关,教学跟现在差别不大,也是通过文图对照,看图识字,先生教,学童读,反复教,反复读。学童写字用毛笔,先简单后复杂,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童掌握写字技巧。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老课本《澄衷学堂字课图说》,来还原一下当时的教学情况。澄衷学堂字课为分级教学,分级字义分详简二类。而识字之序,则分浅深二级,先浅后深,浅者定为初级,共选一千数百字,深者定为次级。教授第一日(第一课时),讲授初级。教室中悬一黑板,先生将初级之字书于板上,学童备理字本(练习本)一本,一一依笔画先后顺序仿写,在字旁写出四声、字音、字义。学童写完,教师再逐一讲解,以“诸童心境融澈,口说瞭然为度”。第二日(第二课时),擦去昨日黑板上生字,让学童将理字本(练习本)放在桌上,令其默讲,先讲读音,后讲字义,以口说无伪而能触发者为上。若有错误,令检练习本复阅更正,再求熟习无伪,然后授以它字。功课毕时,再取前日已学习之字,巩固复习。讲授二级、初级一千多字,每日讲授数字,约须一年之功,学童能写能解,心地开明,再循序渐进指授,自必易于领悟矣。

2、读背。学童刚入学,首先要培养学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课堂规范,先生将这些学堂常规编成诗歌,教学童朗读:

《学童歌》

一要尊师长,二要亲同窗。

和气乃为贵,倨傲总不良。

更深才睡觉,天明即起床。

铺盖扯端正,罩子挂两旁。

未曾登鞋袜,预先扣衣裳。

裤脚宜扎紧,髦鞑要梳光。

不须人吩咐,自己到学堂。

路上莫耽搁,顷刻到学堂。

入门便作揖,上位即开箱。

砚台摆桌上,笔管放手旁。

先把墨研好,后裁纸一张。

模格套端正,钩画写庄重。

认字音要低,背书声宜扬,

交代已清楚,才放转家堂。

学童读来朗朗上口,也了解了课堂常规。其它如朗读《明贤集》《朱子治家格言》《四书五经》《增广贤文》《百家姓》等。这些文章开始时只读不讲,也就是说要求学童能读能背,不要求理解文章内容。但10岁以后,就开始要求学童要能理解课文内容了。

3、声律启蒙。主要有训蒙骈句,笠翁对韵,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嶺北对江东。人间清署殿,天上广寒宫,等等。

4、数学。清代官办书院没有开设数学课程,因为科举考试不考数学。而在塾馆、私塾,学童也会受到数学启蒙,未发现有清代“蒙童”数学教材。

另外,在西昌发现的还有光绪丙午(1906年)出版的《笔算数学全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出版的《代数备旨》,这些都不是蒙学教材。但发现了《图式简明算法指掌》,光绪一十六年(1890年)刊《指明算法》两册蒙学珠算课本。这是否说明塾馆、私塾教师在珠算启蒙教学中,进行了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

据资料记载,隋唐时期,中国首次建立起正式的数学教育制度。隋文帝时期,中国在国子监设立了算学馆,在算学馆设算学,并制定了专用的数学教材《算经十书》对学生进行讲授。14世纪中后叶、明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奉行以八股文为特征的科举制度,在国家科举考试中大幅度削减数学内容。失去国家的政策鼓励之后,数学教育也就出现了衰退。

清代晚期官方对私塾学堂的创办及教学概不过问,亦不关心。所以西昌晚清的小学启蒙教育,几乎就是在一种“课程未定标准,学童学龄没有一定限度”的无序状态下进行的,包括西昌鸡心石两等小学堂等官办学堂在内均如此。此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满清覆灭、民国建立,才得到一定改善。

新闻推荐

西昌开通至绵阳客运班线 隔日发班 每张票价200元

攀枝花至绵阳的每班车只预留了20个西昌至绵阳的座位。本报讯从8月18起,西昌旅游集散服务中心(西客站)开通西昌至绵...

西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昌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突击夜查钢钒公司2018-08-21 12:37
评论:(看晚清西昌小学启蒙教育)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