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指尖从那一缕惟妙惟肖的发髻上滑落,退后一步,深深凝视着这尊取自大凉山彝族汉子原型的雕塑,心中对大凉山的眷恋,又深了一层……这是简锡昭创作完组雕大凉山人物系列后的心情。
8月15日,这组有一位彝族老人,一位摩梭姑娘,一个彝族少年,一位汉族中年大叔和中年大妈的“大凉山人物系列”的作品,在西昌市文化馆展览厅展出,观者络绎不绝,拍照者和赞叹声不绝。
五尊栩栩如生的人物,把大凉山人硬朗质朴和对生活保持倔强追求的神态,非常神似的表现了出来,其中的手法和艺术精髓,从“彝族老者”那纵横交错的皱纹里,可见一斑。
这组雕塑吸引大家的原因是,雕塑作者是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副院长、佛山市雕塑院院长简锡昭。一个外地艺术家,缘何对大凉山的人物塑造,那么拿手和精到?
“其实我和我们的艺术家门,已经是第二次走进大凉山进行采风和素材收集。”简锡昭坦言,凉山是文化成品富集的地方,这里的彝族文化、摩梭文化和独特彝族太阳历等文化基因是创作的最好“矿山”。
简锡昭和佛山的艺术家们,之前已经深入布拖县、金阳县、普格县、木里县等彝族和藏族聚居区,走进大凉山深厚的文化土壤里,翻土,刨根,拾遗,一路走一路收集创作素材,对大凉山的山水充满敬意。
难怪,一出手,就是一件件精品力作。
“明年,我们一些造型艺术家还会来凉山,这是之前的计划内容。”简锡昭和艺术家们的采风路线,将围绕大凉山,特别是人物形象突出的地域,将是他们重点关注和进入的地方。
今年8月,参加了凉山州普格县螺髻山火把节活动后,简锡昭和他的同伴们的创作方向有了更明晰的线路,彝族人物是他近年来要主要攻关创作的对象,而佛山市对口援建的县和乡镇,更是他们重点关注创作的目的地,其中的主题性、艺术性将更加明确和浓墨重彩,用艺术作品构建起山区贫困人群与发达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将成为大凉山脱贫攻坚的组成部分。
凉山艺术圈丰沛的创作风潮和取之不竭的艺术源泉,给佛山的艺术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摄影和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的丰产,得到了简锡昭老师的肯定。
接下来,和这次活动相呼应,佛山将准备一个针对凉山和佛山的艺术交流展,简锡昭希望,到时候,双边以艺术作品为桥梁,开启两地艺术交流共享的长效机制,采风,记录,创作,为大凉山脱贫攻坚助力!
文/本报记者米赢图/本报记者钟玉成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火把节前,为确保2018年西昌火把节公共场所卫生安全,保障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公共卫生安全,按照州、市上级部门...
西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昌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