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垃圾车里的垃圾掏出来。
“全副武装”的杨礼英成了马路上一道移动的风景线。
烈日高温下的环卫工人
文/图本报记者江滢
环卫工人,被称为“城市清洁守护者”。这个外表不起眼,起早又贪黑、却又无人替代的角色,在这个炎炎夏日,他们是如何度过酷暑的?
记者从西昌市环卫处了解到,西昌市目前有2000余名环卫工人,年龄层在35—50岁之间。为应对夏季高温环卫工作,保证职工身体健康、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市环卫处提前做好防暑降温知识宣传工作,今年已发放2批次、共3240盒藿香正气液。
臭
一天站12小时
天刚蒙蒙亮,柳秋林就和同事来到位于龙眼井的生活垃圾压缩站清理垃圾。入行3年,他已从环卫工人变成了负责压缩生活垃圾的操作人员,但工作环境却变得更加恶劣。现在他要趁着早上的第一批垃圾到来之前,赶紧把堆满的生活垃圾压缩处理。“早上扫地的工友7点以前就结束清扫,我要抓紧时间把运过来的垃圾压缩完毕,再把这里的卫生打扫干净,为的是给早起上班的市民一个干净的出行环境。”柳秋林说:“龙眼井生活垃圾压缩站建成至今,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这个压缩站一直承担附近小区居民、商户的垃圾中转任务,因为人群比较密集,垃圾量相对较多,所以平均20分钟左右就要压缩一次,一天下来,要在里面操作12个小时左右。”
为了保障每辆垃圾车的垃圾能够及时清理,柳秋林连吃饭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临近中午,武炳祥趁着压缩站的垃圾还未装满,赶紧将自己从家里带的饭拿出来,胡乱吃上几口。“早饭在上班的路上吃了两个馒头,午饭和晚饭都是家里带来的,而且午饭和晚饭只能趁着空闲的时候吃几口。”柳秋林说道。
让垃圾“隐身”,并非易事。在垃圾压缩站每天24小时运行,2名同事按“三班倒”排班。他们每天除了要指挥数百车次电动垃圾清运车进场倾倒、压缩上百吨垃圾、配合垃圾运输车将压好的垃圾运走,还要清掏压缩基坑、冲洗厢体、打药除臭、监督进场三轮车辆超高冒载问题整改、保养清洁机械设备……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在烈日的炙烤下,运来的垃圾很快就腐烂变质,大量的蚊子和苍蝇飞来飞去。远远就能闻到令人作呕的臭味。“这是工作,没有辛不辛苦之说,大家各司其职,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就行。”说完,柳秋林带上口罩又开始工作起来。
忙
一条街,来回走几公里
记者采访时,一辆垃圾清运车正行驶到垃圾压缩站,随之而来的是一股刺鼻的酸臭味。只见,站在车后两侧的两名环卫工人,熟练地将安全链松开,跳下车,推起路边的垃圾桶挂在车后,随着工作人员的操作,垃圾桶缓缓升起,垃圾被全部倒进了垃圾清运车内。
之后,两名环卫工人将垃圾桶摆放回原位,并用笤帚将车后遗洒的垃圾清理干净。虽然天气炎热难耐,且气味非常难闻,但丝毫没有影响环卫工人的工作效率,整个过程仅用了1分钟。
“一整天都站在阳光下,太阳毒的时候头会发晕。”环卫工人武炳祥说。记者注意到,他的衣服沾满了油污,并且早已被汗水打湿,就连口罩也早已被脸上淌下的汗水浸湿了。
因为负责西门坡的垃圾清运和保洁,武炳祥的工作比其他同事更忙。“西门坡流动人口多、商铺也多,还有一个菜市场,所以相对跑的次数也就多一些。”武炳祥告诉记者,“每天开着清运垃圾的小电动车从西门坡到龙眼井就是十几趟,还要负责路面保洁,一天下来光是走路都要走上个好几公里。”
热
衣服都是馊臭味
中午1点,此时太阳明晃晃地照着马路,在十字路口,环卫工人杨礼英戴着草帽、白手套,穿着不透气的橘色环卫衣,正一手拿着笤帚,一手拿着簸箕,沿街拾扫着路面的树叶和塑料袋。在她黝黑的脸上不时有汗珠落下,但杨礼英根本腾不出手去擦拭,一直忙于沿街清理垃圾。“要是任由垃圾留在地上,不好看。”杨礼英说,这里人流比较多,产生的垃圾就多,基本一天都在马路上,随时有垃圾,随时都要清扫干净,以确保街道清洁。“有时候,我带着这个草帽热得遭不住,感觉脑壳发晕,脚底板又在烧。”她说,干这行都干出经验来了,像这几天的高温,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热得不行了就在大树底下坐一下,喘口气。
“工作服几分钟就湿透,外面还要套上反光马甲,不咋透气,很难受。”正在压缩站休息的张大姐告诉记者,看地面比较干净时,她就趁机休息几分钟,“赶紧把反光马甲脱掉,透一透气”。
夏天的环卫工人,每时每刻身上都是湿的。她们穿得多,汗水早已湿透了衣服。“每天回家衣服都是湿的,还有一股馊臭味,本来就是和垃圾打交道,也习惯了。”
呼
最难受是看见乱扔垃圾
整个采访过程中,像这样辛苦的工作场景比比皆是。记者看到,马路上环卫工人都全副武装,身上的工作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帽檐压得很低,这些都是为了防止晒伤。尽管有这样严密的保护,他们脸上还是被晒黑了,胳膊上和脖子上有些地方仍被晒伤了。当她们稍作休息摘下帽子时,记者可以清楚看到她们满是汗水的脸庞。
“每一个辛勤的劳动者都值得尊重。环卫工值得我们尊重的,或许不是所谓的伟大,而是靠自己劳动所得的朴实平凡。让我们像尊重劳动成果一样尊重环卫工。”采访时,市民李雪说道,“对于环卫工来说,最大困难不是高温,而是被行人乱扔在地上的垃圾,如果路上能少点垃圾,他们的工作也能轻松点。”
赞
为环卫工提供爱心服务
很多市民还记得,2004年清明节,“开水爷爷”施永清和老伴在三岔口西路为路人建了一个免费供水点,他们买来保温桶,写着“免费供开水”几个字,放在一个爱心商家的门口。在家烧好开水后,提上街倒进保温桶,提供一次性纸杯,路人口渴了,坐下来,喝点水再走。
如今,在西昌的各个角落,“开水爷爷”的精神依然在传承着。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了让户外的高温工作者们感受到一丝来自社会的“温暖”,在酷暑中感受到些许清凉,西昌有许多商家一直在为他们免费提供歇脚的地方和解暑饮品。
在时代广场的“大通冰室”,商家为高温工作者们提供清凉柠茶;在胜利北路州民中高中部斜对面的“甜小馆”免费提供冰冻矿泉水和歇脚地;在北碧府路的“澳洲肥牛”免费提供冰淇淋和冰镇西瓜……
像这样的爱心商家,还有很多。他们正悄悄地温暖着这个社会。“初衷是为给烈日下的高温坚守者们送去一份清凉,同时也能传递一份满满的正能量。”大通冰室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其实并不多,不随地乱扔垃圾、少些车窗抛物、丢垃圾要入箱、开车遇环卫工减速,仅此而已。
新闻推荐
西昌市交通运输局领导赶赴现场指导。抢险现场。本报讯8月8日凌晨,G348线泸盐路西昌——盐源方向K672小关沟桥...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