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新闻 西昌新闻 德昌新闻 会理新闻 会东新闻 宁南新闻 普格新闻 布拖新闻 金阳新闻 昭觉新闻 喜德新闻 冕宁新闻 越西新闻 甘洛新闻 美姑新闻 雷波新闻 盐源新闻 木里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凉山州 > 西昌新闻 > 正文

听,一个大时代的强音激荡

来源:凉山日报 2018-08-05 08:39   https://www.yybnet.net/

听,

一个大时代的强音激荡

时间的河流永不停息奔流向前。乘发展的航船顺流而下,动人的风景画卷和壮丽的时代一同侧畔而过。蓦然回首,锦绣西昌光彩依旧。2005-2016,西昌“黄金十年”。它是过去最辉煌的成就,亦能予以新时代“铂金十年”的发展启迪。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顺利转型,交通建设突破瓶颈,民生持续向好,对外包容开放合作共赢……夹带在一页页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中,关于“生态建设”的标识深邃而有力地凸显出来,它成为了“黄金十年”发展史中一篇徜徉恣肆的文章,一曲沁人心脾的强音……

上世纪的伤痛

一个“亚健康”的邛海

A

“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两千多年以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写西昌,他将古西昌称之为“邛都”,“邛”即为邛海,标示着西昌自古便因邛海而生,因邛海而富裕,因邛海而闻名遐迩。

千百年以来,勤劳的西昌人辛勤耕耘,借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邛海水,开辟了万顷沃土,补充创造和发展了灿烂辉煌的安宁河谷文化。

岁月如梭,当镜头千百倍快速播放时,我们可以看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光溢彩,城市快速生长,它从一座湖边渔村发展成为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集散地;从西南边关重镇成为一座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城市。千年以来,伴随西昌成长的邛海,始终如一地凝视着这片土地。她像一位慈爱的“母亲”,默默地奉献,哺育着西昌不断向前。

“我饮着邛海水长大,也看过邛海几十年的变迁。”张老伯在邛海边居住了几十年,他说最早时候,邛海没有风景区独有的雕栏阁楼。不过两个小码头,周围居民家家有船,靠打鱼为生,那时,天高云阔,水清沙白,环境优美。但后来,邛海进入粗犷的旅游开发期,破坏水体的养殖业发展迅速,沿湖各类餐馆、烧烤店、农家乐纷纷开张。这时候游人虽多,居民虽富,但水面上却飘着一层让人看而生厌的油渍……”

张老伯对于过去邛海的污染感到非常心痛。他说,如果把邛海比作西昌人民的“母亲湖”,那么这位哺育了一代代西昌人,已经年迈的“母亲”,在“子女”的不断索取下不堪重负,生了重病……

上世纪中叶,西昌进入了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它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日新月异。但不科学的规划,粗犷的开发方式,让邛海生态环境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创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昌围海造田、填海造塘盛行,加之自然泥沙淤积,使邛海水面面积从正常蓄水位的31平方公里,降至27平方公里。而后近30年来网箱养鱼、农家乐等无序发展,更使邛海的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严重破坏。

相关资料记载:“随着其周边人口的迅速增多破坏日趋严重,邛海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水域面积不断减小,水深下降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浮莲大量滋生……”这段文字实事求是地描绘了当时邛海污染的严重性以及治理污染的紧迫性。

邛海生态问题引起了凉山州、西昌市党委政府的重视。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邛海的保护纳入两级党委、政府紧迫的工作议程。首先通过立法保护邛海生态环境,出台《凉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护条例》后,又先后制定《<凉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划定邛海周围建设工程区的公告》等,日益严峻的污染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但同时,如何将邛海湿地从生态层面进一步保护起来,从根本上能恢复到过去,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读懂邛海湿地

就读懂了西昌“黄金十年”的生态记忆

B

2006年,西昌市开始进入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经济发展、项目引进、交通跨越、乡村建设、综合提升……各个词汇在十年期间被频频提起,井喷式的发展节奏,为西昌每一年的变迁,记载下了最生动的注脚。同时被书写的,还有名为“生态建设”的这篇大文章。

自2006年以来,西昌市一方面投入巨资,积极改善环境基础设施,开展了以水源保护、工业废水治理和邛海、三河治理为重点的碧水工程。另一方面建设水域重点保护区,禁止新建、扩建对水体有污染危害的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开展水上活动,彻底整治并永久停运邛海非法运营船只……

在年复一年不间断保护过程中,邛海保护和恢复的新理念,新思路开始逐渐成型,一个巨大的蓝图和宏伟的构想,一幅覆盖邛海海域及周边两万亩土地的大卷轴被缓缓拉开。

2010年,西昌“黄金十年”中最为重要的“生态建设年”。

当年7月,位于邛海西岸北端的邛海湿地一期观鸟岛建设完工,这座占地仅450亩,却集林荫、草坪、天然湿地、塘湾多个元素组成的“公园”一经建成便吸引了众多专家、媒体的关注——它退塘还湖2.84万平方米,构建绿地4.46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86%,西昌首次把景区开发和邛海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第一次成功的实践,为从根本上恢复邛海湿地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新路径。

市民、游客、媒体、专家纷纷点赞,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益齐头并进。一系列利好因素更加坚定了西昌市委、市政府对于六期邛海湿地恢复工程(湿地公园)的全面落地。

利用成功建成“观鸟岛”的湿地建设经验,2011年,“梦里水乡”建成开园。超过2600亩占地是一期的七倍。它沿着“显露山水,突出自然生态,具有田园特色”的主题,把重点突出在湿地恢复,实现生态修复和邛海水质净化功能上。其自然湿地恢复区占该项目总面积的80%以上,成为了西昌又一座集生态恢复、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湿地公园。

紧接着,三期“烟雨鹭洲”、四期“西波鹤影”、五期“梦里水乡”和六期“梦回田园”相继建设完成。到2014年12月,6期湿地正好围绕着邛海走完了一个圈,工程占地面积高达两万亩。这场持续了近5年的生态建设攻坚战、持久战终于圆满落下了帷幕。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邛海周边被占湿地得到前所未有的恢复,邛海水域面积恢复至上世纪鼎盛时期的34平方公里,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也成为了西昌市最著名的景观。

到今天,有不少西昌市民依然对城市建成湿地公园感到庆幸。“记得2009年西昌刚提出建设湿地公园时,社会上各种反响都有。”一位西昌市民说,当时社会舆论一方面是对项目蓝图的震撼,对未来西昌绿色发展的憧憬,对邛海湿地保护的欢喜,对旅游事业腾飞的预见……而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提出担忧和怀疑:怕会不会是一项“面子工程”,怕会不会因为政策变动或资金短缺而变成“烂尾工程”,怕会不会扯着“恢复湿地”的虎皮,大搞房地产开发……

不过,十年过去了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当时负面的舆论均已烟消云散。这一项累计投入达到51亿元的“邛海湿地恢复工程”物有所值。正如它的名称一般,自始至终将“湿地恢复”作为了首位目标和长远方向,实现了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完美融合。最终,湿地建设在“黄金十年”发展史乃至整个西昌发展史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大事记,底气十足地开辟了崭新的“生态篇章”,为“绿色发展”的深入实践,奠定了更厚重的底蕴……

数据显示,在湿地建设中,搬迁周边五乡一镇村民9000余户,3.8万余人;恢复周边可视范围植被13.6万亩,使邛海湖流域林地面积达到38万余亩;拆除沿岸一大批违法违规建筑,新增邛海水生植被约8000余亩;湖水水质从Ⅲ类全面恢复并趋于Ⅱ类,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步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科学发展轨道。

湿地公园的建设,以高原淡水湖泊自然湿地修复为立足点,以我国南方鸟类栖息地重建为特色,突出生态教育、生态旅游、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被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林业局立为良好型湖泊保护和实施抢救性保护湿地资源的典型和样板;被《中国经济周刊》誉为国内的“四颗湿地明珠”。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荣誉……

可以说,邛海湿地恢复工程,挑起了西昌近年来“绿色发展”的第一根大梁。西昌开始转型发展,依托生态资源这一最重大的战略资源,把生态优势作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衍生出了如今“七彩西昌,阳光水城的”新定位,以及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的发展新格局。

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建设并不是天生的“冤家”,关键是如何找到结合点,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西昌,正是找到了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在治理邛海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西昌”,着力构建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建设能力保障等“七大体系”。

到如今,生态文明已成为西昌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西昌把生态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西昌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31个乡镇的《创建生态乡镇环境规划》,生态城市建设之路不断得到延伸。

生态发展融合文旅振兴

西昌最强核心竞争力

C

西昌是亲水的休闲之都。它有着水墨画一般灵动、柔和的城市气质,有着开放、包容的姿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由生长现代文明。

站在泸山高处向北眺望,两万亩绿色湿地次第环绕邛海,鳞次栉比的高楼建筑与湿地相依相伴,城市的天际线在湖水和绿色中延展,邛海泸山风景区与西昌城区连成一体,形成了国内不多见的山、水、城相依相融的独特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这是西昌独有的“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壮景。

湿地是诗人笔下的诗。“西昌春天栖息,景色宜人。当泸山的古朴厚重、邛海的波澜壮阔、湿地的灵动飘逸糅合在一起,沉淀一个城市独有的锦绣和魅力。”游人流连于西昌,流连于邛海,流连于湿地。

水榭阁楼、山石花鸟、蓝天白云、林间小道……已经成为西昌城市的“中央公园”的邛海及湿地,成为这个城市新的品牌和形象。这座现代化的生态田园城市,必将成为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康养目的地。

当今时代,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发展中潜力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围绕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西昌文化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正在加速换档升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旅游突破”战略,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西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2008年至今,西昌先后荣获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最美十大古城、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中国森林城市、中国旅游城市榜20强、中国最美的五大养生栖息地、最中国生态城市、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市等50余项荣誉和称号。

2015年,西昌邛海旅游度假区荣登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行列;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百强县第93位;2017年,西昌旅游持续火热,全年共接待游客218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5.2亿元。 

2014年,中国·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落户西昌,经过四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动的知名品牌;2016年,中国邛海国际帆船赛在邛海上激荡起最亮眼的风光,国内外媒体镜头聚焦于此,把蓝天、白云、帆船的西昌标志传递到世界各地,引起人们无限的向往;同年,全国篮球青年锦标赛在西昌顺利举办,央视春晚将西昌作为4个分会场中的一个……近年来,伴随每次大型活动的展开,西昌在网络热搜排行榜上多次出现,高“点击率”意味着高影响力。把生态发、绿色崛起的理念与文化繁荣、旅游振兴相融合,打造品牌,创造核心竞争力。

如今的西昌,已经成为全省旅游事业发展最耀眼的明珠。

文/本报记者 徐箭明

新闻推荐

六大工程 保护邛海湿地的功臣

逛湿地成了西昌人的一大乐趣。美如画卷的湿地三期。六大工程保护邛海湿地的持之以恒五年,终于以崭新...

西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听,一个大时代的强音激荡)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