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公安局刑警田春有双“火眼金睛”
“从警二十余载,我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对得起自己身上这身藏青色的制服,对得起‘警察\’这个名字。每次侦破一起案件,我都感到这身警服没有白穿,我都会感到自己多少个通宵没有白熬。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愿为社会安定而负重前行……”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番壮志凌云的话,是从一位年过五旬、华发丛生的老刑警口中说出。他叫田春,今年53岁,是西昌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的一名资深刑警。凡是西昌从事痕检技术的民警,提起老田,十有八九都会尊称他一声“师傅”。
老田的徒弟邹光霁说,“我师傅可以说是全州最老的刑侦技术员了。当然,这个‘老\’除了资格老,也包括年龄老。在没有建立电子指纹库以前,所有的指纹都是人工比对的。要从若干形状大致相同的指纹里比对上嫌疑人,
对刑侦民警是个巨大的考验。曾经一个案子里,师傅一个人就从1200余
份指纹逐一进行对比,从而揪出了犯罪嫌疑人,可厉害了!”说这话时,
邹光霁无比认真且真诚。
但说完这话,邹光霁偷瞄了四周一眼,压低了声音,捂着嘴悄悄说道:“这不,我师傅今年又获奖了,被公安部第五局评为了‘2017年度全国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优秀民警’。师傅可是全州公安唯一获此殊荣的刑警,厉害吧!”
正说着,老田大手一挥,拍了他一巴掌,打住了他想继续往下说的欲望。老田教训道,“谁曾经没有一些当年勇啊?踏踏实实,不愧自己身上这身衣服才是真本事。”
从门外汉
到刑侦技术能手
田春,男,汉族。1965年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1992年从警至今。
1992年,田春从西昌运输公司汽车队调入市公安局刑警队工作。从汽车保修工到刑警的角色转换是非常困难的。刚成刑警的他,第一次接触命案现场,便露了怯,因此受到一些同事的讥笑和讽刺。
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同事们笑话我,我心里肯定是不好受的。所以我偷偷买了一些刑侦和刑事技术方面的书籍刻苦学习,另外,还不断向老刑警们虚心请教。慢慢地,我就开始掌握了开展刑侦工作的业务技能。”老田手上只要没案子,就会做两件事,第一,看书钻研,第二,组织办公室的刑警们开展模拟案件研判。
1996年,老田以出色的成绩被评为西昌市青年岗位能手,同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1997年,老田再次获得市级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998年,他又摘取了凉山州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桂冠……从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刑事技术能手,老田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
正细数着老田的一项项殊荣,只见他大手一翻,盖上了笔记本,说:“嗨,提那些当年勇干嘛,都不值一提了,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是最重要的。”
打磨“照妖镜”
练就“火眼金睛”
随着社会的发展,刑事犯罪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没有过硬的刑事技术,许多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就得不到有效的打击。
就在今年6月11日,西昌市公安局多警联动八小时内快速破获系列入室盗窃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在该案中,老田的“火眼金睛”着实又令人惊讶了一把:仅凭一个鞋印,就认定其中一个嫌疑人。
原来,在勘查现场的时候老田和同事发现了一个鞋印。老田说,“鞋印有自己的花纹特征,鞋印能反应人的身高体态以及个体差异等。别小看鞋印了,那可是大有玄机。”
对于老田的“火眼金睛”,同事们都深信不疑。在其他同事抓到嫌疑人后,第一时间将嫌疑人的鞋印照了一张照片发到老田手机上。老田一看,立马给同事回了个消息:“就是他,我马上过来。”果不其然,经审讯,该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与老田一同办过案的同事们都说,“有田师傅出马,我们要省好多事。”“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重病在身,只要有任务,田师傅都会成为我们的主心骨。”
2001年10月17日上午,老田因病重到医院输液治疗。瓶中的液体刚输到一半,任务通知来了:西昌安宁小区发生一起入室抢劫、杀死一家三口的恶性案件。
作为当时刑侦大队技术室的负责人,老田只要讲明自己生病的情况,便可以继续治病,工作任务自然就交给其他技术员去完成。但案情就是命令,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从病床上爬起来。老田自己动手拔掉了针头,不顾家人、医生的劝阻,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案发现场。
由于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在此后半个多月的侦破中,老田口袋里面总是满满装着妻子为他准备的药。通过对现场的反复勘验,老田和同事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数、体貌特征、社会阶层等情况进行了准确的刻画,给案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破案后证实,他们的刻画是正确的。
“那次生病都不算个啥,在我二十多年的从警生涯中,有一次中了‘尸毒\’才是最要命的。要是医治不及时,恐怕现在你们都见不到我了。”老田说,“干我们这一行,要想能独当一面,不仅要冒着危险,还一定要忍受得住枯燥、乏味,因为勘验鉴定的技术是在年复一年中积累起来的。”
以身作则
挑起传、帮、带重任
为了增强刑警中队的破案能力,老田经常挑起传、帮、带的重任。对于求学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老田总是耐心细致地进行解决和严肃认真地指导,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大家。
作为老田的小徒弟,2016年入警的邹光霁说,“在刑侦技术队伍中,一般人只掌握一门技能就可以了。但是师傅不一样,他不仅能进行指掌纹鉴定,还能进行工具痕迹鉴定、枪弹痕迹鉴定和文字检验、印章检验鉴定等工作,是刑事技术领域的一个不折不扣的多面手。”
在邹光霁眼中,师傅老田平时是一个和蔼可亲、脾气好的老刑警,“但当我们粗心大意做错事的时候,师傅可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骂人都不带停顿的。不过能学到师傅的本事,挨骂什么的都是小事儿。”
工作中,老田处处以身作则,做到了言传身教。“师傅会带头轮流值班,从不当‘甩手掌柜\’。每年师傅都要在技术室值班近3000个小时,比国家规定的公务员上班时间还多出1000余小时。他这种埋头苦干的精神,是我们刑警队的榜样。”邹光霁说。
甘当铺路石
舍小家顾大家
老田的付出,成了别人眼中的榜样。可是在他内心里,却充满了苦涩。
“和所有同事一样,我亏欠了家人。不,不一样,我亏欠家人的,更多……”说到此处,老田脸上的轻松一闪而逝,取而代之的,是深沉与凝重。他叹了口气,停顿了多时,眼角隐隐有着泪花。他摆了摆手,默默转过头去,“不提了,不提了,往事如烟。我已没办法弥补了,就任它去吧!”
邹光霁嗫嚅着说道:“我们师娘因病去世了,关于家人,师傅始终是内疚的。我记得师傅曾经问过我,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问我,‘爸爸,你为何就不能好好陪我一个晚上\’这个问题时我该怎么办?我竟无言以对。那瞬间,师傅的内疚和无奈,我记忆深刻。为了工作,师傅真的舍弃了太多的亲情。”
二十余载的从警生涯,老田用实际行动证实了他是一名铮铮铁警,他身上既有老公安那份对党和事业的执着,也有新一代人民警察对公安事业的热忱。老田说:“用一句大热的网络用语来说罢,‘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愿为社会安定而负重前行\’,我,就是其中之一。”
文/图沈智本报记者杨晓虹
新闻推荐
“大数据+执纪监察智慧治理” 为西昌清卡行动安上“千里眼” 查处冒领津贴161人、资金64653元
入户核实高龄津贴发放情况。西昌市启动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专项清理行动,市纪委监委同步搭建“大数据+执纪监察...
西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昌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