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坝河河口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邛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显著。
文/中国湿地保护协会杨军李欢董文婧
图/叶昌云
在西昌有这样一个地方,云悠悠,水潋潋,芦苇随风摆,芳草碧连天。漫步在栈道上,心随步移,步步皆景,微风吹拂着绿叶红花,在阳光下清新而耀眼,小鸟婉转鸣叫,宛如回归童年的乡村田园。泛舟在湖面上,青山倒映湖面,山光水色融为一体,仿佛置身于梦境般的江南。在这里,阳光温暖明媚,植物葳蕤生长、层次丰富,张扬出美丽的色彩。她,就是邛海湿地。
对于西昌来说,邛海这颗高原明珠是这座城市最为宝贵的财富。正如2018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邛海湿地为西昌这座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它可以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景观异质性,提高生态结构完整性,维持城市生态安全,为西昌城市居民提供生态休闲、健身康养、科普教育、环保教育的理想场所,还为西昌城市提供宝贵的淡水资源和多种湿地产品资源。邛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独特多样的生态功能不仅对西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让西昌更宜居。
如此多姿的邛海,得益于凉山州、西昌市两级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的理念更新,立足现实寻找可持续发展支点,坚持“湿地保护是魂”的理念,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促进了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协同
共生。最终将邛海建设成为最具魅力的高原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横断山区东缘森林——高原断陷湖泊湿地复合系统保护的样板,初步建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协同共生的模式,是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典范。
坚持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如今,俯瞰整个邛海湿地,它就像一幅优美的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而时间追溯到上世纪末,邛海则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大量围海造田、填海造塘、无序开发和入湖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污染和水土流失加剧,邛海水域面积降至2008年不足27平方公里,水质从Ⅱ类降至Ⅲ类,近三分之二的湖滨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滩涂和原生湿地植被基本消失,外来物种入侵,邛海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西昌城市40万群众饮水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面对日趋恶化的邛海生态环境,州、市两级党委和政府意识到治理邛海生态破坏和恢复邛海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邛海保护迫在眉睫。
1997年9月《凉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对邛海开始最严厉的保护,以“坚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原则,先后打了八场攻坚硬仗,持之以恒推进邛海生态保护。2009年,邛海湿地保护工程更为系统,坚持以“保护饮用水源地、恢复自然湿地”为核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成功打造邛海湿地核心区域。实施“退塘还湿、退田还湿、退房还湿”工程,将邛海纳入生态红线保护,以水源地保护、污染系统治理以及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手段加强邛海周边面源污染治理。彻底清除邛海网箱养鱼以及湖岸吊脚楼、拆除邛海沿岸各类违章建设、恢复月亮湾等八大自然生态景观、取缔了邛海机动船、彻底取缔烧烤点。完成了环邛海46公里的截污管网建设、湖滨带30余公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通过实施邛海流域生态整治,恢复造林13.6万亩;通过对邛海周边五乡一镇的9000多户村民、3万余人实施生态搬迁,保护修复湿地面积2万亩。
凉山州、西昌市两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精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建设理念,认真对饮用水源地进行有效保护,通过污染清理、土地整治、地形地貌修复、自然湿地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连通、植被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生态移民和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等手段,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开展邛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工作,同时合理开展生态旅游。(下转05版)
新闻推荐
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暨全州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推进会召开 朱学雷出席并讲话
本报讯5月14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暨全州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推进会议在昌召开,强调要进一步增强抓好生态环境...
西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