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中向记者展示他收集多年的票证。
从20多岁集邮开始,宋建中开始了自己一生的追求,直到73岁,他的脚步从未停下。他的收藏从来就不是单一的,粮票、油票、布票……再到后来各种各样的门票、证件、烟盒、酒瓶……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废弃品,成了他的宝贝,在他眼里,既是岁月如歌的回忆,也是代表一段历史的特殊符号。
上万枚邮票
两个世纪的历史印证
还有20多天,宋建中就要带着他的藏品去乐山参加四川省收藏家协会旅游门卷专委会开展的旅游门卷藏品展。5月初,在成都照顾孙儿的他回到西昌,收拾整理了部分藏品,做好准备工作。
宋建中的收藏之路,得从20多岁刚进入邮政局工作时说起。
其实,在西昌市一中读书那会儿,宋建中已经对收藏产生了兴趣,他对身边的一些老物件,有一种想保存下来的意识。但终归只是一种想法,没有精力去做这件事。
参加工作后,宋建中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便买了心爱的邮票,从此,他便对收藏越来越痴迷。
最初,他只迷邮票。
可能是和工作环境有关,他对邮票有着一种特殊的热爱。一枚小小的邮票,盖上邮戳之后,就像长了翅膀一般,带着人们的千思万念窜州跨省,穿梭在不同的地方。
“那个年代,邮票在人们生活中,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异地的亲人朋友之间书信往来,少不了邮票,而邮票又多种多样,价格不一,图案不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我喜欢邮票,正是因为它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宋建中的邮票,大多是靠自己找。别人用过的,自己用过的,他都保存下来。遇到成套的邮票,他会尽量集齐成套。
任何一种兴趣爱好,一旦痴迷,便会变得疯狂。宋建中也不例外,一旦遇到喜欢的邮票,他就会想尽办法弄到手。
1980年是猴年,当年出版了以猴为主题的邮票,宋建中有意要集齐一套完整的生肖邮票,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但当时一枚原价8分钱的邮票,被集邮者炒到了30多块钱,宋建中经济条件有限,要吃饭还是要邮票,他得做一个选择。
“那时候我工资20多块钱,即使不吃饭也不够买一枚,思想斗争了很久,最终,还是现实败给了理想。”
有件事,至今是宋建中心中的一根刺,每次想起来,都会心痛不已。有一次,他在市场上遇到一名军人在兜售五枚文革时期的邮票,邮票上是几名开国领导人,即使是外行人也知道,这是很珍贵很稀有的邮票,宋建中看得两眼发光,恨不得立即买下来。但一问价钱,他就蔫了。五枚邮票一百五十多元呢,相当于自己五六个月的工资了。他到哪里去找这么多钱呢?
宋建中讨价还价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他来来回回围着邮票走了好几圈,最后忍痛离去。
“如果那会儿有钱买,放到今天来说,将是非常有价值的藏品,太可惜了。”
就这样,宋建中的邮票在日积月累中达到了上万枚,记录了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的时代记忆。然而,在越来越多人开始集邮时,他把眼光又放到了另一处有趣的收藏中。
疯狂的收藏家
重年代特色更重情怀
在中国掀起集邮潮的时候,宋建中却停了下来。
“在全民集邮的热潮中,集邮变味儿了,集邮原本就是收集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你学习很多知识,会让你因为这枚邮票,了解更多的见闻,但后来,集邮几乎就是买邮票,玩炒作,商业气息越来越重,所以我慢慢淡出了这个圈子。”
集邮的热情冷却了,但收藏的爱好并没有就此停下。
宋建中开始对生活中的一些有年代感的物件产生了兴趣。烟盒、酒瓶、奇石、根雕……总之,只要是他觉得有意思的,都保存下来。
这其中,最让他感兴趣的,要数票证收藏。
一张张不同用途的票证早已经失去使用价值,随着体制的转变、经济的发展,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也正是这些在生活中越来越少的东西,才最真实地记录下那些特殊年代里,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人都知道,那个时候买东西靠的不仅是钱,没有票证,就算是有钱也买不到想要的东西。”所以,宋建中对这些老物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这里面,饱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人文知识和传统文化。每件藏品,对于宋建中来说,都如获至宝,于是,他借鉴了集邮的方式,用专用的集册,把票证封存。除了常见的布票、粮票、油票、肉票,还有很多通行证、选民证、毕业证,甚至一些结婚请帖他都用心保存下来,所有票证的种类已达近百种,数量上万张。
宋建中的藏品中,最古老的要数一张清朝的结婚请帖。
“请帖也属于是门卷类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得来的,很珍贵。”
在即将参加门卷藏品展的藏品里,有厚厚一叠凉山火把节的门票。每一年的门票设计不同,规模不同,他在塑封门票的同时,剪切了相关资料和图片配在一起,让人一目了然。
虽然家里人一直反对他做这些事,特别是后辈们,都劝他别做这些捡废品的事情了,老伴儿至今也不支持他搞收藏,但宋建中就是热爱,他决心要把收藏这条路走到头。
因为有了这个爱好,退休后的宋建中从没有闲着,没事就上旧货市场去淘淘宝,或者和藏友们切磋切磋,“西昌搞收藏的人不多,收藏票证的人就更少了,每天看着自己收集的票证就是一种享受。”
看着满屋子的藏品,开心之余,宋建中也有自己的忧虑,那就是“后继无人”。这几乎是整个业内的通病,如果是经济价值高一点的,可能命运还好一些,但诸如这类仅靠着情怀活下来的藏品,一般都只能捐给博物馆或者送人。
“不管结果怎么样,我还是会坚持我的收藏,我现在70多岁,还能折腾一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全州儿童保健适宜技术培训班在会理开班,州医学会、西昌市、冕宁县、宁南县、德昌县、会东县等市县妇计中心院长及从事儿保相关工作人员,会理县各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分管领导、儿...
西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