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旅游已成为全球网友搜索的热点。
各民族共享美丽西昌。
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已建成全国性大型赛事。邹森 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提速。
新建的西昌公立学校。
西昌“黄金十年”回望:
在西昌发展史上,过去的2006年—2015年的这十年间是怎样的一页?
2006年,“一办三创”,西昌吹响追赶跨越求发展的号角。2015年全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第93位,比2006年上升84位,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县市第1位。
10年来,广阔富饶的西昌大地上,处处跳动着一座现代田园城市的韵律。10年间,西昌市委市政府带领月城儿女,用如椽之笔书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篇章;10年间,70多万西昌儿女见证了月城一轮又一轮的跨越发展。
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发有为,跨越发展,这是过去的“黄金十年”的西昌亮色,也必将是“铂金十年”的西昌底色。
十年作为:
抢抓先机,安宁河畔崛起一座新城
塔吊林立,焊花飞溅,施工车辆穿梭不息……红火的施工场面,饱满的工作激情,这不是一个地方的场景,这在如今的西昌随处可见。
10年前西昌,不少人还记得它当时羞涩的模样:城市规模较小,城乡规划滞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道路系统不完善,道路功能不明确,污水管网配套差,排污系统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城市绿地覆盖少,绿化水平低。
这一对比折射出还有西昌速度。2015年全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第93位,比2006年上升84位,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县市第1位。
再看增速。2015年,西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6.47亿元,是2006年的4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6亿元,是2006年的8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47亿元,是2006年的4.4倍;固定资产投资289.87亿元,是2006年的6.26倍。
破茧成蝶。西昌一系列重大变化源自2006年。
2006年州、市联动“一办三创”。当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精心组织、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总体要求,凉山州把“承办四川省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争创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作为推动各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综合投资27亿元,建设景区景点项目29个,实施交通基础设施项目37个,打造旅游精品工程6个。
借势发展,发挥优势。当年,西昌全方位建设改造了城区,西昌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邛海—泸山风景区晋升为国家级4A级风景名胜区。
改变,还源于科学判断和事不避难的勇气和决心。
从2006年开始,“创建”成为西昌的热词,一次创建就是一次大投入,一次创建就是一次大提升。
2006年,西昌提出“立足区位,融入成昆,联动雅攀,辐射周边,工业主导,城市提升,农业转型,旅游突破,文明和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2012年提出“转型升级、民生优先、产业倍增、开明开放、城乡统筹”五大兴市发展战略,2015年提出西昌“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566”的奋斗目标。
乘“一办三创”之东风,借建州60周年之契机,西昌科学研判确立了“三步走”发展蓝图,紧紧围绕“五大兴市战略、十个发展主题年建设、五大片区集团攻坚”三条主要实现路径,奋力在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大棋盘中,迎难而上,克难奋进。
随着五大兴市等发展战略的实施,西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西昌经济社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十年收获:
产业优化,经济发展质效双提升
常年平均18度的气温,月光下读书看报,精彩纷呈的民族风情,一大批看不完的A级景区,神话与科技邂逅的航天之城……每到重大节假日,远近的人们,不是已经到西昌,就是在去西昌的路上。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一块块“国字号”名片的背后,是西昌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全力推动旅游“首位产业”跨越发展的努力。
如今,西昌旅游已成为全球网友搜索的热点。在西昌众多的荣誉与名片当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熠熠生辉。2015年,西昌共接待游客2015.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1.15亿元。
“黄金十年”,是西昌强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空间显著发展空间显著拓展的10年。西昌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5.7∶43.2∶41.1调整为2015年的9.7:50.3:40.0。
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西昌三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培育成效显著,规上工业企业达58家。钒钛园区规划面积42.4平方公里,已形成以钒钛钢铁、新材料、冶金、先进制造为主导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成凉园区已形成以教育、总部经济、食品医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为主导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太和园区已形成以钒钛资源深加工、节能环保和新型建材研发生产为主导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及环保科技产业基地。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企业达62家,年产值突破130亿元,成为全省第一批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一村一品”建设,不断推进农业由“粗放”到“精细”。大德的石榴、琅环的小香葱、樟木的樱桃……一个村一个品牌,一个村一个产业,西昌不断推进普通农业逐渐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西昌实现农业增加值195亿元。建成月华等8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20万亩绿色水稻基地、10万亩全国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绿色马铃薯基地、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连续实施核桃“双百万”工程,核桃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新培育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0余家、家庭农场48个,注册农民专合组织480个,累计创建农产品品牌82个,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奶牛标准化示范县,入驻花卉企业28家,产值2.8亿元。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6亿元。
“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火把节”……“黄金十年”间,西昌始终坚持对内改革创新,对外是开放合作。
强基础,搭平台,优机制。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格局越来越大,合作转化为西昌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依托各类招商平台,西昌签约项目88个,签约资金1006亿元,落地资金441亿元。引入世界500强企业10家,中国500强企业11家,华谊兄弟、浪潮集团、中冶赛迪等知名企业落户西昌。缔结友好城市66个、友好医院8家、友好学校16所。
十年成果:
民生为本,幸福西昌更具内涵
10年前,办学条件被老百姓认可的中小学、幼儿园大多集中在老城区或集镇,今天,阳光学校、航天学校、特教学校、现代职校、村幼教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2年4月,雅西高速通行,西昌到达成都只需6、7个小时,而在10年前,两地之间跑单边就需要一天。这不仅仅是时空概念上的浓缩,它宣告着西昌正式进入成都平原经济圈。
“黄金十年”,是西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城乡面貌显著改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10年。
这10年,西昌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近五年来,西昌民生事业投入总共超过86亿元,如今的西昌,社会事业满眼春,新农村遍开幸福花,百姓生活越过越滋润。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西昌47个贫困村所在的15个乡镇均建成达标的中心校、卫生院和便民服务中心;通乡油路、通村公路覆盖率达100%;新建农村安全住房2267套,易地扶贫搬迁3323人;实施“三建四改”,发放水泥4435吨。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西昌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83%,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8%,高考本科录取率达到49.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医疗卫生方面,西昌投入6300万元,新建西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海河分院,完成安宁、礼州等9个乡镇卫生院改造,新建61个标准化卫生室,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全覆盖。
社会保障方面,过去五年间,西昌实现新增就业1.5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农合参合率达99%;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2.5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972.4万元;为2.53万人讨回工资2.08亿元。安居工程方面,西昌农村危房改造8089户,建,实现商品房销售183万平方米、19812套。完成安置房建设275.81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5965户,安置补偿资金18亿元。
如今,西昌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有饭吃、有学上、有房子住的基本需求层面,向收入的稳步提升、起跑线上的教育公平、优美的环境和洁净的空气全面升级。
■记者手记
2006年至2015年是西昌市发展“的黄金十年”。经过“一办三创”以来黄金十年的突破性发展,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西昌实际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经济基础全面夯实,民生得到全面改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居民全面增收,城乡面貌全面提升。特别是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全面增强。从过去每年不到10亿元的财政支出,到2015年近百亿元的财政支出;从过去交通基础设施的相对薄弱到如今城乡道路四通八达,100%的乡通油路、100%的村通水泥路;从过去“普九”欠下的沉重债务,到城乡教育从根本上实现均衡化。
这些变化,是工作进展,也是工作信心,是发展成绩,也是发展基础,经过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进入全面小康的“十三五”期间,开启“铂金十年”的艰苦奋斗,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一路奔跑。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11日,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州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陈日发到西昌市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叮嘱相关工作人员认真履职尽责,切实为部队输送优质兵员。凉山军分区司令员、州征兵领导小组...
西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