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古城 留住历史的印迹
西昌古称建昌,邛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邛都县。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建昌府,二十七年设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清顺治至康熙年设建昌监理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裁厅设宁远府,置西昌县,西昌之名沿用至今。
据史料记载,西昌古城最初修建于明代。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构筑建昌城,宣德二年砌以砖石,城高三丈,周九里三分,开四门,东为安定门,西为宁远门,南为大通门,北为建平门。四个城门组成了一个扩大版的“四合院”,院内纵横交织着九街十八巷,形成了西昌古城的基本构架,城内至今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寺院、古塔、民居、祠堂、古井等古迹,距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
由于岁月侵蚀,西昌古城墙仅保留着大通门等小段古城墙。据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马玉萍介绍,西昌古城作为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有着较高的文物保护和文化观赏价值,早在1992年,西昌古城便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2016年4月,西昌古城围绕“一墙、一街、一楼、一路、一创”项目进行打造。其中,古城墙修复是其中重点工程之一。承担此次修复工程的四川开禧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的技术负责人陈军认为,据他了解,西昌古城墙修复长度达820米,是近年来省内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复。
修旧如旧与新景点结合
早在约1500年前,我国古代建筑工人就发明了糯米灰浆,它耐久性好,粘接强度高、防渗性好,被广泛用于工程建筑。600多岁的西昌古城墙在按照原貌修复中,就采用了古人修复城墙的办法,即全部用糯米灰浆代替现代水泥进行施工。
在当时的古城墙修复工程施工现场,每天4名工人两班倒,10口大锅不熄火,日均熬制六七十锅“糯米粥”。据陈军介绍,按照古法,100斤水加5斤质量上等的糯米熬制糯米粥,修复这段不到一千米的古城墙,预计要用掉50吨糯米。糯米粥熬好后半小时就要与石灰按照1:1的比例混合,变成糯米灰浆。混合好之后,要立即砌砖使用,不然易导致凝固。
因古城墙由三层不同材质构成,修复中也采用同样的材质,第一层用就地取材的鹅卵石,第二层用从雅安运来的条石,第三层是古色古香的青砖,由成都、西昌等地的10多家土窑厂按原有城墙青砖的两种型号烧制而成,整个工程大约用37万块青砖。
修复过程中,这三层填充和接缝全部用糯米灰浆。“普通的水泥浆不到一天就变硬粘牢,糯米灰浆通常要10多天才能变硬,而钙化则需要一两年时间,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陈军表示,时间越久,糯米灰浆粘连的城墙就越加牢固,甚至超过水泥浆硬度。
随着城墙修复工程的全面推进,在距离安定门约50米处,发现了一处明清炮台遗址。
原西昌市文管所所长、副研究员张正宁介绍,据史实资料显示,这个炮台是明朝时的炮台,附在城墙上,与城墙连在一起。但由于发大水把面上的冲毁了,到乾隆二十三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把这个炮台重新修复,于是,这个炮台就有上下两层,下面一层修于明朝洪武年间,上面一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从新发现的炮台遗址,结合对古城墙和历史的研究,西昌市文管所的专家初步推测当时炮台的高度为8米、可架设大炮数量为两到三门。这些军事防御设施充分印证了西昌古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军事地位。
专家们对“重建天日”的炮台遗址进行了保护性的修复,和古城墙修复工程一起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共计修复间距为五十至八十米的古炮台三座,让它展现在市民面前,让这些遗迹为老城历史文化添上厚重的一笔。
古城遗迹,是文化和历史的“备忘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遗迹不断被遗弃和掩埋,成为了电视屏幕上才能看到的风景。然而,随着老城区古城墙修复和炮台重建完成,820米长的古城墙蜿蜒包围着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为西昌旅游城市打造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再现了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风范。
不仅西昌本地市民对西昌举办古城文化节耳目一新,来西昌旅游的外地游客也纷纷对此表示赞叹。
按照明清风貌恢复打造的西昌老城区,随着停车场、游客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将争取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届时,千年古城、盛世繁华的古城景点必将成为展示安宁河流域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西昌旅游的又一金色名片。文/图 本报记者 周建英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全国第三届小学数学创造力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研讨会于12日至14日在西昌第二小学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29个省市,300余名数学教师、教研员参加。西昌二小负责人致开幕词,简介了学校的...
西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