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新闻 西昌新闻 德昌新闻 会理新闻 会东新闻 宁南新闻 普格新闻 布拖新闻 金阳新闻 昭觉新闻 喜德新闻 冕宁新闻 越西新闻 甘洛新闻 美姑新闻 雷波新闻 盐源新闻 木里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凉山州 > 西昌新闻 > 正文

易地扶贫搬迁 铺就贫困群众幸福路

来源:凉山日报 2017-07-04 09:06   https://www.yybnet.net/

走访贫困户。

——记书夫村第一书记袁建新

6月6日正午,火辣辣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和往常一样,西昌市黄水乡书夫村的第一书记袁建新又来到了村里的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工程集中安置点,监督施工情况。

“快了,快了,沼气一通,老乡们的生活就更方便了!”望着硬化的水泥路、宽敞明亮的住宅、房前屋后绿油油的蔬菜、果树,以及快要竣工的养殖场、沼气池,袁建新舒了一口气,露出微笑。

眼下,集中安置点的主干道和入户道路已基本硬化完毕,每家每户都通上了电,入户路灯和网络实现了全覆盖,自来水入户率已达90%……

72户生活在大山里的贫困百姓正陆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入住新居,告别世代生活的贫瘠大山,开启崭新的日子。

扶贫搬迁 

山里人“搬”出新希望

“搬家啰,高兴得很!”书夫村村民石有坡站在新居门口,喜笑颜开。

今年2月,石有坡就从山上交通、饮水、用电不便的旧屋里搬迁到了集中安置点的新居。

村里是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户家庭的实有人数,“量人”设计的户型,石有坡和两个女儿一起住,属于三人户,新居有2间卧室、1间客厅,加起来有50平方米。

石有坡的家门口栽着绿油油的蔬菜和两棵柿花树,微风吹来,菜叶和树叶迎风摇曳,生机盎然。

“去年11月就种下去了,明年可能就挂果了,到时把果子卖了,至少能赚六七百元。”石有坡说,柿花树是村里引进并种活以后送给村民的,安置点一共有200株,家家户户都有,既美化了环境,又能创收。

走进屋,两间卧室床上的铺笼罩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桌子上放着女儿的文具盒、书包、课本,客厅的灶台上,电磁炉、电饭煲等厨具一应俱全,锅碗瓢盆整洁地码在橱柜里。

“以前住在山上,要卖菜,全靠肩挑背驮下来,现在好了,到街上去一趟,走路脚底都不沾泥巴,娃儿读书也方便了。”石有坡说,要是靠自己种玉米、谷子,可能二三十年也不一定能住上新房,现在日子好过了,这都要感谢政府的好政策。

丰小英是书夫村五组的村民,今年16岁,在西昌川兴中学读书,成绩不错。她说,自从搬下山后,做饭不再烧柴,用的是电饭煲、电磁炉;还可以随时在家用网络搜索学习资料;大家不再把生活垃圾乱扔到沟渠里,而是整理好等待每周六早晨垃圾车来收。村里的新生活气息是越来越浓郁了。

奋力跨越 

帮困难群众挪“穷窝”

袁建新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手绘的地图——书夫村贫困户分布图。山川、河流的走向一清二楚,全村80户建卡贫困户的居所一目了然。

袁建新说,这是他2015年8月就职书夫村第一书记后不久,根据入户走访的情况,自己手工绘制的。“刚来时,为了尽快熟悉贫困户的情况,以便开展工作,就绘了这么一张图。现在用不着了,每一户贫困户的家里都不知道去过多少回,哪一家哪一户是什么情况,闭着眼睛都能说个一二三。”

书夫村作为黄水乡唯一一个彝族聚居村,是发展困难最大、问题最为凸显的村。长期以来,产业发展、社会建设严重滞后。

如何打赢书夫村的脱贫开发攻坚战,让每一个贫困群众不掉队,是压在袁建新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走出大山,这是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2016年8月,黄水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工程启动实施,书夫村的72户搬迁农户来自5个生态条件恶劣的村民小组,那里人均耕地少,坡耕地比例高,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200元。

时间紧、任务重,投入项目资金3500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新修房屋66幢。

——完成3.5公里的主干道硬化,并在主干道上安装了21盏太阳能路灯。

——入户输电线路累计2.5千米,实现了搬迁户家家通电。

——实施光纤入户,完成了网络全覆盖。

——新铺设自流引水管道1.8千米,日可供清洁饮用水达30吨。

——改造300米输水主管路和1座新建提水站。

——集中点建设大型集中沼气池,分散点分别修建小型沼气池,确保家家都能用上沼气灶、沼气灯。

为确保群众能早日住进新居,一项项工程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快马加鞭地进行着。

2016年12月,新居的钥匙发到了每位搬迁贫困群众的手中。目前,已有66户人家完成了移交,住进了宽敞明亮、交通便捷、用水用电方便的新房子。

发展产业 

让老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下山之后,后续产业如何开展,是老乡们实现增收、致富的大问题,也是书夫村下一步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此,袁建新显得胸有成竹,他说,带领群众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大力发展农业支柱产业,要让老乡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15年,袁建新刚上任的时候,可没有这份底气,那时,他对农村的工作并不熟悉。“种植不懂、养殖不懂,一时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抓发展,工作起来也是四处碰壁。”

于是乎,他抓住一切机会主动向乡镇干部、向当地群众、向农牧林业单位的行家请教,向网络求助,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

袁建新心里清楚,“脱贫攻坚”不是纸上谈兵,书夫村要想摆脱贫困关键在于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多次实地察看商讨后,村两委会确定发动群众利用荒地大量种植以核桃为主的经果林。

目前,书夫村已确立了“1+X”的发展路子,即发展好以核桃为主的经果林。种植了“冕漾”核桃1450亩、青花椒300亩、烤烟200亩。

长远发展需要短期收入作保障,短平快的养殖业无疑是农业有力的补充。

2016年11月份,书夫村就利用第一书记产业资金启动了借鹅还鹅和以奖代补的养殖产业,养殖鹅2600只、鸡500只。

对于部分经济还存在困难的村民,采取了“借鹅还鹅”的方式加以发展;对于经济基础好的村民,由村民自筹资金购买鹅苗,出栏后,根据饲养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村里还成立了“村委会+协会+农户”的养殖协会,通过协会统一定价、统一销售,保障销路。目前,养鹅产业已助农增收17万元。

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未来的规划,袁建新心里有了底。他说:“老乡们搬下山后,发展产业就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必须整村推进,一户都不能落下。”

下一步,书夫村将整合产业发展金、集体经济启动金50万元,争取西昌市农牧局支持20万元,与希望公司合建一个年出栏1000头的养猪场,解决村民就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带领村民发展经果林“树下经济”,打造立体农业;力争把书夫彝寨创建成3A级景区,形成以旅游观光为主、农业产业为辅的现代农业片区,带动农产品、畜牧产品销售,提升产业附加值。

上任三年来,袁建新任劳任怨地带领全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难得有休息的时间。长期和老乡们一起生活、劳动,他的脸晒黑了、手变粗糙了,而心里,却是乐呵呵的。

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致富路径,书夫村正逐渐摆脱贫困的面貌,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 王仆 王亚

新闻推荐

西昌:举办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

本报讯6月26日,西昌市委、市政府举办了西昌市2017年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活动旨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民族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创建活动,提...

西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昌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易地扶贫搬迁 铺就贫困群众幸福路)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