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安哈彝寨长板桥新村新生活。本报记者 李春摄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要确保脱贫奔康目标如期实现,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旗所指处,人人奋勇争先攻城拔寨。
2016年,西昌全面完成了除银厂乡巴折村外46个贫困村、12711人脱贫目标,在脱贫攻坚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了首战告捷。今年以来,西昌市在巩固提升2014-2016年脱贫7194户24681人、退出46个贫困村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建房不停、修路不止、三建四改加力、产业发展巩固”的工作思路,精准锁定2017年154户581人脱贫、1个贫困村退出任务,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再战再胜。
在这连战告捷的过程中,正是因为西昌实现了党建与脱贫的有机统一,找准了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的结合点,才能汇聚成强大的发展建设合力,为全面脱贫摘帽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保障
明确落实责任主体
抓党建促脱贫,加强组织领导是保证。要强化贫困地区党委抓党建的主体责任,坚持一把手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发挥党建工作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西昌市委、市政府坚决把脱贫攻坚摆在全局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提出“两个基本、两个率先”、“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奋斗目标,对省、州党委立下军令状、向全市人民递上决心书,紧盯15个贫困乡镇、47个贫困村、3505户贫困户、12711口贫困人口,立足实情,找准路径,努力形成“水紧鱼跳”的工作氛围,强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坚持责任不变。对接州上“五个一”帮扶制度,制定细化落实机制,所有市委常委联系全部贫困村,定期调研、随时督办,对贫困村工作一包到底。督促各部门、乡镇、第一书记履职尽责、协调推进,全面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落实各级责任。层层立下军令状、逐级建好责任账,明确乡镇是责任主体、工作主体,落实市不离乡、乡不离村、村不离组、“第一书记”驻点帮扶要求,坚持每名市级领导每月到联系乡镇一次、联系乡镇部门一把手每半个月到联系乡镇一次、乡镇领导每周要到贫困村走访一次,层层压实责任抓推进。
为切实发挥市级单位党组织在精准脱贫中的帮扶、指导作用,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联系贫困村市级单位与贫困村成立联合党总支的通知》,由57个市级单位(部门)与47个贫困村“联姻”成立47个结对帮扶联合党总支,由市级单位领导任总支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贫困村党支部书记任副书记。联合党总支在市委统一领导下,重点开展好“组织生活联过”、“示范项目联培”、“志愿服务联动”、“发展思路联谋”、“和谐农村联创”、“文明新风联树”等“六联”工作。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着力发挥基层力量
抓党建促脱贫,建强村级班子是前提。“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靠头羊。”在村级事务管理、带领百姓脱贫致富方面,基层党组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的有机结合,是打通脱贫道路“最后一公里”重要保障。
西昌抓住关键,把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村班子队伍。整顿提升,对47个贫困村“两委”班子进行摸底排查,对空缺的或不胜任现职、能力不足、工作不在状态的贫困村“两委”干部进行调整;优化结构,把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党员群众吸纳进村“两委”班子,注重选拔重用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推行和深化从机关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
在常规建设之外,在全市开展“三清五建一覆盖”专项行动,打牢脱贫攻坚的基层基础。全面推进“三清”:“清事务”,进一步明确村级组织职能职责,规范办事流程、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清财务”,进一步摸清村级“三资”和债权债务情况,建立健全村级集体民主理财制度和资产监督管理制度;“清法纪”,查实处理举报案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扎实推进“五建”:建好全民健身文化体育场所、建设“五有”干部队伍、建立村规民约、建优村活动阵地、建强村集体经济。
全域深化“一覆盖”:全覆盖开展“党旗飘扬安宁河畔先锋示范”行动,以村级党组织为单位开展“统一党组织活动日”和“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工作,制定《党员行为规范》,在村级党务公开栏亮出党员“一句承诺”,进一步增强党员先锋意识;加强贫困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配套相应运行制度,加强贫困村村级日常监督管理,逗硬实施目标责任制、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党建述职评议、干部轮流坐班、“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制度,全面推行“月考季晒年评”“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制度,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双找”制度,进一步促进贫困村党支部运转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提供坚强的基层组织保障。
健全党员管理机制
督促激发先锋作用
抓党建促脱贫,党员作用发挥是重点。“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脱贫攻坚中,必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尤其是对专职担当脱贫攻坚任务的驻村“第一书记”,既要对他们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西昌着力在建立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上下真功夫,促使各级驻村工作队员和党员干部全身心地投入到帮助扶贫对象脱贫致富上来,切实做到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
严格驻村干部监督管理。根据每个贫困村年度目标计划,驻村“第一书记”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四项”工作目标,编制形成“一村一书”。
制定《西昌市贫困村驻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全脱产”驻村工作要求,规定“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时间不得低于全年工作日总数的三分之二;规定贫困村党支部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严格记录考勤,乡镇党委每半月统计报送考勤情况,市委组织部和市直工委每月通报一次“第一书记”驻村工作考勤情况。
开展电视问政。市电视台采取不提前打招呼、不预先通知的方式,直接到扶贫工作一线对帮扶工作组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电视问政,督促帮扶工作组和“第一书记”用心用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强化驻村帮扶考核激励。印发《西昌市“双联”及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将“双联”及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考核和大督查范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选派到村任职第一书记管理考核的通知》等文件,将财政落实干部驻村帮扶专项资金情况、行业部门支持贫困村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情况、包村领导和驻村工作组帮助贫困村情况、党员干部帮助贫困户情况作为重点考核内容;修订下发《关于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实施意见》,截至去年底,已先后提拔、交流、重用扶贫干部36名,选拔5名第一书记和2名村支部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表扬了32个先进基层党组织、39名优秀共产党员、21名优秀党务工作者、7名优秀第一书记,树立了好典型,凝聚了正能量。
落实帮扶工作后勤保障。市财政每年向每名“第一书记”下拨5000元工作经费,市委向每个贫困村匹配不低于1万元的党员示范项目经费,市委组织部将根据实际需要,整合留存党费、党内帮扶资金,给予适当补助。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生活工作保障的通知》,明确“第一书记”驻村期间,派出单位每年安排一次体检,并办理任职期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人一次性发放2000元生活必需品购置补助;按照每人每天60元标准,发放驻村工作伙食补助;派往艰苦边远地区的,参照所在地区同类同级人员的地区性津贴给予相应补助。
立足西昌在全州所处位置和州领导对西昌的期望与重托,西昌市委、市政府在完成省、州“规定动作”的前提下自加压力,坚决按照州委提出的“一马当先、走在前列,在2016年实现基本脱贫、实现基本小康,并在全州、全省率先迈入全面小康行列”的要求,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的党建基础,全面激发基层发展建设的内生动力,确保脱贫奔康任务如期实现。
本报记者 严宏涛
新闻推荐
↑电力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告知村民用电注意事项。→为村民安装电灯。6月30日,记者从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获悉,西昌市洛古波乡柑子尔村农网工程全面完工,柑子尔村全村564户人家,共计1824人...
西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