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6日,西昌学院、凉山州农牧局的马铃薯专家一行走进海拔3000米的普格县东山乡东方村,对该村四组50亩本地特有乌洋芋品种进行测产,最高亩产可达6000斤的产量,引起了在场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区区50亩乌洋芋仅凭高产就能引得专家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前往检测?这类品种的乌洋芋背后究竟有什么玄机?
走进东方村四组,答案立见分晓。
品种恢复及时跟进
东方村四组,小地名赤布里,是普格县公认的高品质乌洋芋产地。
此前,西昌学院三区人才马铃薯帮扶项目的专家曾对村里的乌洋芋作过检测,其淀粉含量平均达到20%,最高可达24%。
但受近年来村民易地搬迁,外出务工,以及山高坡陡影响销售等因素制约,全村本地乌洋芋种植面积已不足500亩,随时面临着品种消失。
“赤布里本地乌洋芋粒大、色鲜、口感面糯,富含淀粉及各种人体所需营养元素,是烹饪和粗粮营养的上好农产品。”县农牧局农科人员如是说。
从2017年开始,将品种恢复和特色农产品培育有效结合,普格县农牧局产业办、县教科知局科技股、西昌学院三区人才马铃薯帮扶项目组专家,联手开展了赤布里本地乌洋芋的恢复和科技增产工作。
“在地理位置最为典型的东方村四组建立了第一期50亩种植示范基地,从帮助群众选种、提供技术指导等入手,逐步恢复品种种植面积。”县教科知局科技股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今年,示范种植基地里的50亩乌洋芋如期获得丰产,专家介绍:“平均亩产可达4000斤,产量、品质、营养、口感等性状,均好于州内相似乌洋芋品种的平均品质。”
农技增收挑起重担
捧起一捧单个重量200多克的乌洋芋,东方村四组村民郑色堵笑得合不拢嘴。洋芋增产,意味着今年收入又有提高。
郑色堵告诉记者,“今年种了5亩,每亩增产达到1000斤以上,按每斤1.2元计算,光增收就有6000多元。”
郑色堵丰收的喜悦,除了自身勤劳,还包含着农技人员的科技帮扶。
“今年统一用羊粪做底肥,生长期施用少量生物肥,病虫防治使用的也是生物制剂,既保证了增收,又保证了产品的绿色品性。”西昌学院三区马铃薯帮扶项目组的专家介绍。
除了手把手教授技术,帮扶组还专门为赤布里乌洋芋设计了3000个精美包装盒。今后,赤布里的乌洋芋将以农特产品的身份走出山里去到各地市场,它们的销路则由州、县相关帮扶人员帮忙张罗着。
“赤布里本地乌洋芋品性良好,发展前景不容小觑,明后年产量上一定规模,我们会跟进呼吁加快交通、机耕等配套建设。”“教授、博士到偏远的地块测产,不仅要确认数据的真实,更希望通过高新农技手段,为全村、乃至全乡群众架起一座‘小康桥\’。”
发展特色产业、用科技挑起增收大梁,赤布里地里产出的不仅有乌洋芋,更有彝乡精准脱贫、助农奔小康的新希望。
本报记者 陈修甫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7日,州质检所支部书记马文全率领干部职工21人来到普格县红莫依达乡,开展“以购代捐”帮扶活动。活动中,州...
普格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普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