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海口牧场晚照》 摄影作品《彝家小姐弟》
文/图 本报记者 陈修甫
今年,普格县中小学生艺术节最“惹”眼的赛事之一,是摄影组的激烈角逐。从选题、创作到后期裁剪、洗印,指导教师和小选手们可都做得一丝不苟。热心的家长们也帮着参考构图,探讨视觉冲击力,大家都想把最好的作品呈现给全县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们。
如春雨润物般,悄然“扎根”普格的摄影艺术,让“日史普基”(彝语:普格县的别称)这片被火把烧红的土地,因为摄影艺术的浸染而越发显得充满活力。
人人都是“摄影家”
让普格的摄影“热”起来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大家文化素养的提升。
不信?你看,在普格,从农村到机关,无论是打工返乡的青年,还是背着单反四处追逐美丽风光的“发烧友”,他们手中的手机、相机快门,不都总是“嚓”、“嚓”、“嚓”地响个不停吗!
大家用镜头记录的是美丽风景,定格的是有意义的生活点滴。一个个精彩瞬间的背后,折射出大家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与艺术的快乐追求。
如今在普格农村,年轻人热衷于用自己的手机拍全家福,自己动手为宝宝拍写真。当照片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他们找专业的工作室加洗照片,制作电子相册和各种样式的时髦影集。自己动手把美好、快乐和憧憬储封起来,这样的幸福感,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当大家都用数码工具记录生活、捕捉美丽风景的时候,照片的拍摄效果,画面的精美水平,自然而然成了话题。于是,为了拍出更精美的画面,年轻人开始上网搜美图,观看免费教学课程,下载PS软件。
这样源自真实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不仅让大家伙儿对摄影艺术的品鉴、拍摄,甚至创作水平有了提升,也让每一天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在县城,无论是经营个体生意的商铺老板,还是机关工作的干部,这几年大家手中单反相机的保有量,那是一个“直线”式的飙升。
小到千把块钱的“卡片”机,贵到价值几万元的莱卡相机,或是装备了俗称“鱼眼”、“小白”等镜头的尼康、佳能系列的专业级相机,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对于购买称心如意的“装备”,可谓毫不吝啬。
于是乎,对于摄影艺术的触摸和感悟,造就了普格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透过一个个小小的相机取景器,老百姓的生活由此五彩斑斓起来。
好照片越来越多
要说普格摄影艺术的发展与创作水平,跟县外经济发达地区还存在差距。但随着广大群众对摄影艺术的学习、领悟和创作,饱含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好照片越来越多。
目前,在普格县摄影协会记录的档案中,协会会员获得的荣誉赫然在册。有的在省级影赛中获奖,有的在《中国摄影报》发表作品,有的在州级摄影比赛中获得名次。
对于摄影、绘画和文学而言,普格是“出产”文艺佳作的好地方。风光如画的螺髻山,海口高原牧场风情,深藏山中的大槽河温泉瀑布,四季如春的温泉山庄,还有火把节、彝族年,以及彝家人日常生活中的五彩服饰、索地高腔、古诗文、玛牧特依等浓郁多彩的民俗文化,无一不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
这般灵秀与风情,自当是会蕴育普格多彩多姿的摄影精品。
伴随群众文艺鉴赏水平的提升,还有各类文化活动的熏染,喜爱摄影的普格人,必将为大凉山的文艺繁荣添上精彩的一笔。
就当前普格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技巧与水准来看,始终保持节节提升的良好势头。
近年来,县摄影协会每年至少组织3次以上集体拍摄,从中选拔了不少优秀作品。每逢节假日,喜欢摄影的人会三五邀约着前往集市、农村生产一线和各个景点拍摄创作,记录普格发展变化的珍贵画面。
这样的沉淀和积累,同时也为全县摄影艺术的发展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艺术氛围会更浓
当瑰丽的摄影艺术殿堂敞开大门,融入到男女老少、高矮胖瘦不一的平常人的生活之中,那摄影艺术的美,反倒是更加真实、朴素和清雅,不再让老百姓觉得高不可及。
在普格,花山乡的乡村少年宫开设了摄影兴趣小组;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也开设了摄影培训班。专业的教学,熏陶了学生,为学生开辟了不一样的课余文化生活。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摄影知识,拿起相机参与文艺创作,普格县委宣传部、普格摄影协会多次邀请凉山知名摄影人到普格为群众上课,给大家“读”照片。包括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英杰先生到普格拍摄期间,也应邀为普格的摄影爱好者作了培训。
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还有拍摄技巧和构图意境的丰富,帮助普格摄影爱好者凝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瞬间。无论人文纪实摄影,还是风光人像拍摄,所有端起相机的人都乐此不疲、其乐融融。
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情致高雅的文化熏陶人。如今普格每年的中小学生艺术节送展的摄影作品,以及县里举办的影展上展出的作品,越来越具有人文底蕴,画面也更加精美。
一幅幅饱含真情实感,令人过目难忘的佳作,把那摄影艺术的美,圆圆润润地浸染到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
新闻推荐
耀眼的服饰闪亮在火把场上。摔跤场上的较量。高山火把场。长者点燃火把,象征着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开始。“太美了,快给我也拍一张”,留下这难忘的记忆。又是一年火把节,7月27日、28日一早,村村寨寨的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