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克阿优受邀参加诗歌会。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彝族打工诗人,吉克阿优已是小有名气,刚刚受邀参加过“只是征行自有诗——《环球人物》创刊十周年暨2016中国当代诗会”,之前,他还参加拍摄了纪录片电影《我的诗篇》。只不过,他的生活并没因此有太大改变,他还是那个默默找活干的缝纫工。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诗歌的热爱,他说,通过写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也许不太可能,但诗歌点亮了我的生活。
文/本报记者 米赢
3月20日,适逢“世界诗歌日”,由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社主办的“只是征行自有诗——《环球人物》创刊十周年暨2016中国当代诗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楼B座隆重举行。国内顶尖的诗人代表芒克、欧阳江河、严力、李亚伟等十多位当代著名诗人登台朗诵了他们的代表作,共同开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很幸运,被誉为中国首位彝族打工诗人的吉克阿优也受邀参加了此次盛典。
而就在一个月以前, 2月27日下午三点半,“百城众筹”纪录片电影《我的诗篇》在西昌蓝梦影城准时上映。
可容纳两百人的影城里,来自全州的100余众筹影迷们,带着崇敬的心情,端坐荧屏前,和影片里的人物一起,享受人生带来的每一次洗礼,因为,电影里的六主角之一,是来自凉山的彝族打工诗人吉克阿优。
这些众筹影迷里,有西昌学院的教授,有凉山本地的媒体代表,还有歌手南玛子呷以及十来位凉山本土的诗人吉克·布等。
被纪录片电影《我的诗篇》选中
“好些年了,我比一片羽毛更飘荡……”
这首题为《迟到》的诗,就出自阿优之手。作为一名普通的务工者,他说:想家了,就写写诗。
2013年4月,阿优出版了诗集《打工的彝人》,他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彝族打工诗人”。
“打工诗歌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价值,打工者的身份,更让他们的诗歌天然地拥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随着写作的深入,打工诗人们开始观察周围群体命运的处境,用写作伸张平等与尊严,追求更有担当和情怀的写作,从而逐渐生发出一种新的主体意识,他们在用诗歌为底层立言。”由于对打工诗人的关注,让导演秦晓宇等人萌生了拍一部打工诗人纪录片的想法。于是,乌鸟鸟、邬霞、吉克阿优、陈年喜、老井、许立志6个背景各异打工诗人的故事,被陆续收纳入国内首部打工诗歌纪录片《我的诗篇》。
“我是2014年11月18日接到《我的诗篇》导演秦晓宇老师电话的,说是要拍一部打工人诗人的纪录片。当月20日才定下《迟到》这首诗歌,导演说,想根据我的诗歌找镜头。而具体是怎么找到我的,不太清楚,应该是秦老师在博客里看到我的诗歌吧。”吉克阿优说。
拍摄电影时,吉克阿优站在家乡的土地上,用蹩脚的普通话念:“好些年了/我比一片羽毛更飘荡/从大凉山到嘉兴,我在羽绒服厂填着鸭毛/我被唤作‘鸭头\’时遗失了那部《指路经》/好些年了,村庄在我的离去中老去/此刻它用一条小兴场的泥路/反对我的新鞋/迎接我的热泪……”这首诗叫《迟到》,因为打工没有假期,吉克阿优没能赶上那一年的彝族传统新年,而《指路经》,是彝族传统文化中一部祭祀用书。他的诗歌,除了描写个人经历,还有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民族文化的观察。回到家乡,他与弟弟妹妹讨论是否要出去打工来改善生活,又与家中长辈讨论村里年轻人都已离开、没人再会做彝家传统的裹头巾。所有的矛盾和纠结都融入了他的写作。
《我的诗篇》电影自去年底启动众筹观影以来,短短几个月,依靠陌生网友力量进行了100多场放映,观影人次达到近3万人,创下近年来国内纪录电影上映场次新纪录。
有“彝族第一个打工诗人”之称的吉克阿优的名字,也随着纪录片的上映,一夜之间为人所熟知。
与中国顶级诗人同台有点紧张
今年3月20日,由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社主办的“只是征行自有诗——《环球人物》创刊十周年暨2016中国当代诗会”在北京举行。
也许是自己的诗歌,也许是电影《我的诗篇》做媒,也许是“打工诗人”的身份,很幸运的,吉克阿优成为受邀的两个打工诗人之一,另一个人是陈年喜。
“能面对面见到他们,很意外,因为之前只能从报刊杂志上看到他们的名字和诗歌”,沉浸在喜悦中的吉克阿优在微信中这样表达自己的另一种感激之情。
在台上,应主办方要求,吉克阿优上台朗诵了两首自己写的作品,一首是《在别人的城市》,一首是《商标厂的口弦声》。“5点后下场,和著名的前辈诗人做了交流,芒克老师很赞赏彝族诗歌,多位诗人谈及吉狄马加,然后说到了我的诗歌”,吉克阿优兴奋地表示,朗诵完成后,负责这次活动的人找到他说,相信很多人会记住自己的诗歌。
吉克阿优说,“当今社会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很多人认为诗歌已经死亡,现实中,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好几倍,但好诗确实存在”,谈起这次参加北京当代诗会的感想,吉克阿优直言不讳。
他认为,自去年打工诗人许立志、湖北农民诗人余秀华一夜成名、著名诗人汪国真过世等事件后,诗歌又一次被遗忘它的人们不断咏诵,让很多心灰意冷的诗人重新看到了诗歌“复兴”的曙光。
吉克阿优说:“能在这样盛大的诗歌盛典上见到如此耀眼的诗人前辈,如芒克、欧阳江河、蓝蓝、默默、李亚伟、唐以渡等,我非常激动、紧张。后来在和曾被誉为‘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之一的蓝蓝老师聊天时,我提到凉山州知名诗人发星,她也认识。请她签名时她叫我‘小孩儿\’,因为参加朗诵会的诗人中,我是年龄最小的,31岁。感觉很亲切,我才稍微没那么紧张。”
诗歌创作历经三个阶段
如今,已是小名人的吉克阿优在谈到自己的诗歌创作时,还是显得平淡无奇,他说自己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生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时候,纯碎是模仿现代诗人的手笔写一些所谓的“爱情诗”;第二个阶段是打工初期——爱诗着魔。打工虽然苦,但正因为打工,开始逐步认识城市,也开始认识城乡之别,这时期的诗歌主要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打工生活。第三阶段是参加拍摄《我的诗篇》之后的理性创作——诗作发表之后,他开始着手订阅诗歌杂志,写作的态度也慢慢变得理性。
“作品的创作需要灵感,需要爆发性,但真正好作品需要冷静处理。而电影《我的诗篇》是我的转折点,它让我明白什么是诗歌艺术。通过写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也许不太可能,但正因为我在写诗,诗歌点亮了我的生活。”阿优说,都说诗歌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他一直把诗歌当作一份“工作”来坚持,写得时间长了,自然有了一份责任感,他想通过诗歌喊出生活的渴望,发出自己的心声。
■人物档案
吉克阿优1985年出生在普格县小兴场区瓦洛乡弯洛村翻身组,被誉为第一个彝族打工诗人。目前已出版诗集《打工的彝人》,创作了《无语的工厂》、《现代吸血鬼奴隶主》、《山东的黑砖窑》等百来首诗歌。他的作品也获得过“2013年首届中国彝族诗歌新人奖”,2014年浙江省农民读书征文比赛一等奖,嘉兴市“书香飘水乡”征文比赛一等奖等30多个奖项。
2015年,吉克阿优成为纪录片电影《我的诗篇》中的六个主角之一。他的事迹先后被四川《工人日报》、上海《解放日报》、北京《新华日报》、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过。
吉克阿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普格县向阳乡中心校的654个孩子,每个都收到了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捐助的价值200元的“暖冬包裹”,总价值为13.08万元。爱心包裹里有羽绒服、围巾、手套、袜子等,让孩子们在寒冷的冬天里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