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篇》海报。据网络
《我的诗篇》百城众筹观影行动西昌特映会2月27日开启
听中国史上第一个彝族打工诗人
吉克阿优
内心的呼唤
2月27日,讲述6位打工诗人生活状态的记录电影《我的诗篇》将在西昌以众筹的方式上映。影片,记录了6位诗人以顽强的意志力对抗着人世间磨难,却又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的故事。片中主角,来自凉山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彝族打工诗人”——吉克阿优用诗的形式呐喊出心中的感慨。
文/本报记者 米赢
有一种电影,叫我们一起去包场,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追求和诗情画意。2月27日,讲述6个诗人生活状态的电影 《我的诗篇》将在西昌蓝梦影城上映。电影的售票方式很特别,是以众筹的方式来进行预售的,即最流行的“众筹电影”。在西昌,这样的观影方式还是首次被发起。
《我的诗篇》讲述的是什么?又为何会选择在西昌发起众筹观影行动?
1《我的诗篇》究竟纪录了什么?
这是一部由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担纲总策划的电影,是一部深入表现打工诗人生存境遇与精神世界的纪录电影。
纪录电影《我的诗篇》由吴飞跃、秦晓宇执导,由诗人乌鸟鸟、邬霞、吉克阿优、陈年喜、老井、许立志主演,电影于2015年6月17日在国内上映。
影片主人公有六位,真实拍摄的六位人物既是普通的工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力对抗着人世间的磨难,却又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在深山的巷道里,爆破工陈年喜吼出:“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在机械的流水线上,制衣女工邬霞发出温柔的呼喊:“陌生的姑娘,我爱你。”;在几百米深漆黑的地心,挖煤工人老井期待听到“旷古的蛙鸣”……粗粝的生活质地和动人的诗歌品质,令这部电影既撼动灵魂,又启人深思。
再艰难的生活也会有丰美的心灵,再卑微的人生也有其高贵的一面。在一个娱乐为王的消费时代,《我的诗篇》誓将深刻的现实性与感人的诗意性进行到底;在一个追捧明星偶像的时代,它聚焦那些平凡而富于诗性与尊严的灵魂,这六个人物的命运与诗,交织成一个中国深处的故事,而这故事亦攸关于我们的未来……
2《我的诗篇》开启众筹模式
目前《我的诗篇》已经在成都、上海、广州等城市陆续上映,而且开启了一种新模式,即是用众筹的方式来进行售票。2月27日,《我的诗篇》百城众筹观影行动特映会即将来到西昌。为何会选择西昌?本场“众筹观影”发起人诺素友瑟说,是因为《我的诗篇》主角之一的诗人吉克阿优,就是来自凉山的彝族打工诗人。因此,这次众筹行动,怎么能少了凉山呢?
阿瑟曾在钢铁厂上过10年班,瓦工、消防员、爆破员、宣传员等都干过,因此当阿优开始以打工诗人的身份出现的时候,阿瑟开始关注,虽然自己很少看诗。几年前,阿瑟和阿优通过几次电话,想让阿优写一个关于打工题材的剧本。此后,二人的友情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阿瑟说,彝族有自己的天文历法、原始宗教、自源文字、建筑、服饰、医药、漆器等传统文化,但被现代化的浪潮携裹,彝人们渐渐丢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远离母语,把经书放在博物馆里,或者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用血汗甚至生命,换回微薄的收入。相似的面孔,在不同的地方,拿着金饭碗要饭。虽然如此,但是彝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总是在看似无序中生长出各种花朵,阿优无疑算其中的一朵,彝族诗人遍地,但打工诗人只有一个。所以阿瑟和电影《我的诗篇》出品方沟通协调后选定了西昌作为该电影“百城众筹特映会”的放映地之一。
阿瑟曾经听阿优说,《我的诗篇》请的摄影师8000元一天,这已经是院线电影级的好手了,电影出品方代表“大象微纪录”说,这个片子是拿到龙标了的,而且放的时候寄硬盘过来,再加上中影的密钥才能放,这是正规的院线电影级别的片子,所以阿瑟决定做这场电影的“众筹观影”发起人。
当今电影市场,纪录电影与工人、诗歌一样,还是一种稍显边缘化的存在,很难赢得院线排片的机会。阿瑟说,他们正寻找身边同样崇尚人间情怀与现实诗意的朋友,一起来改变潮水的方向。并希望改变电影的排片规则,不再眼巴巴地指望影院排片,而是让想看《我的诗篇》的人可以自主发起观影活动、自由选择影院,自己给自己排片。
阿瑟说,如果这次众筹活动成功,将为纪录电影和彝族电影的发行开辟一条新路,“香港有726万人口,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粤语院线,彝族800万人口(不算国外的50万),也完全可以有一个彝族的电影院线,既可以玩母语电影,也可以玩非母语彝族电影”。
3《我的诗篇》究竟有多棒?
据了解,《我的诗篇》自问世以来,已赢得大量观众与影评人的高度评价,先后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年度最佳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纪录电影”,入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剪辑,也入围全球最大纪录片节荷兰IDFA的主竞赛单元,下一目标是冲击2017年的奥斯卡。
“这是一部非凡卓越、感人至深、富有原创精神的作品。本片以诗歌的形式贯穿,深刻纪录了中国最有才华的工人诗人的生存状态。制作精良、感情充沛、极具张力。”这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的祝词。
“《我的诗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它用独到的手法,将诗歌、音乐和影像有机结合起来,带着观众踏上美和感动的旅途。”这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评委会的祝贺词。
“即便放映结束之后,也需要一段时间去平缓或压抑或汹涌的情绪。也许,这正是诗歌的魅力、工人的力量以及时代的困惑”,《人民日报》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
■相关链接
第一个彝族打工诗人
吉克阿优出生于普格县小兴场区瓦洛乡湾洛村翻身组的一个贫困家庭,虽然只上过7年学,但吉克阿优热爱文学、热爱诗歌。打工不到8年,在逼仄的诗歌创作空间下,在工厂极差的写诗环境里,他坚持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打工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作品入选《中国文学》、《中国当代千人诗歌》、《2013年中国最佳新锐诗歌》、《工人诗典》等等,并获各类奖项。他个人也是市级作协会员,曾先后被《工人日报》、《北京青年报》、《新华日报》、《文汇报》等十多家报刊和《凤凰卫视》《旅游卫视》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过。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彝族打工诗人”。
本报记者 米赢整理
新闻推荐
看着酒坊里自己酿出来的酒,李庭忠心里美滋滋的。人物:李庭忠一家普格县红军树村李庭忠、杨喜会夫妇是云南巧家人,但是如今却在普格县红军树村安了家。10多年前,夫妇俩因老家生活极度贫困,带着子女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