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超夫妻俩在地里种植烤烟。 赵成超给家里的鸡喂食。
■12岁,她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变故——因为一场意外,她永远失去了左腿;
■21岁,她邂逅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因为丈夫穆天虎的出现,她有了崭新的生活;
■如今,这个四口之家生活得很幸福,丈夫说她比正常人还能干,是她撑起了这个家。
文/图 本报记者 徐彬
在宁南县的红星乡,提到“赵成超”这个名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年30多岁的赵成超,右腿健全,左腿从大腿根部被截肢。对很多有严重残疾的人来说,自己能生活自理已是不易,但她还要下地干活、料理家务、照顾儿女、赡养老人……
飞来横祸
致她终生残疾
1995年,时年12岁的赵成超家里准备盖新房,因为家庭拮据,为了节省沙石钱,赵成超的父母带着她一起到沙场挖沙石。就在大家努力挖沙石的时候,几十方量的土石突然崩塌而下,反应不及的赵成超瞬间就被掩埋在了崩塌的土石下面。
幸好家人及时将她刨出,捡回了一条性命,但是她的左腿被一块巨石砸中,经医院确认为粉碎性骨折,后来,加上肌肤溃烂,辗转多家医院仍旧无法治好。直到最后,医生告诉她,如果再不截肢的话,将危及到生命!万般无奈下,赵成超不得不接受高位截肢的残酷手术。
不幸发生在了瞬间,但残疾却要陪伴她终生!
新房没盖成(钱全用在了医治赵成超的腿伤上),还赔上了女儿的一条腿,阴影笼罩在整个家里。父亲唉声叹气,母亲以泪洗面,赵成超则终日躺在床上,空洞的大眼呆滞地望着天花板,每天都是在父母的威逼下才会吃点东西。这样的日子过了大概有半年之久。
期间,同学、老师、亲戚朋友常去看她,安慰鼓励她。老师给她送去很多书籍,给她讲了很多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慢慢地,赵成超接受了身残的现实。
“我倒从没想过我能成为张海迪之类的能人、名人。但我又不可能自杀,更不可能一辈子躺在床上等人伺候,还得靠自己生活下去。”性格倔强的赵成超开始慢慢下床活动,试着单腿行走。慢慢地,她能自己洗衣、做饭和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了。生性开朗、坚强的赵成超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废人,空洞的大眼中也有了光亮。
相知相守
孝老爱幼无怨言
2004年,赵成超21岁,这一年,她和比自己大10岁的穆天虎结为夫妇,嫁到了距家几十公里外的另一个乡——红星乡。
初进穆家,穆天虎的亲戚朋友、乡邻乡亲全部用一种同情而担忧的目光看着他们,因为穆天虎在12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家中有父亲和一个弟弟,是一个长年缺少“女性”料理的家庭,这个家庭需要的是一个能干、健壮的“女汉子”来打理本就不富裕的穆家,而如今他却娶了个有残疾的老婆,不但不能劳动还得让人照顾,以后的日子咋办哦!
婚后,夫妻俩没有理会外人异样的眼光,为了不拖累家人,小两口还与父亲、弟弟分了家。赵成超更是以她“超人”的本事让大家叹服:每天早上和丈夫一起出门下地干活;回家做饭时,一个淘米,另一个就洗菜;一个炒菜,另一个就烧火,恩爱有加……
扫院子、洗衣服、喂家禽……除爬坡、上坎要丈夫帮助外,赵成超单腿“跳走”自如;除挑扛等重活由丈夫承担外,几乎所有的事情赵成超都能独立完成。在不使用任何辅助设备的情况下,她的行动依然十分迅速灵活。
赵成超夫妻俩的家,虽然是农村的普通土房,可是一切都被收拾得井井有条,显示出了这个家女主人的勤劳和干练。
后来,穆天虎的父亲和弟弟外出打工了,夫妻俩把两人的土地也接过来耕种。赵成超不仅拒绝公公从外地寄钱回来“救济”,还不时给他寄衣物、食品。公公打工回家后,她天天好酒好菜款待,不让他做任何事。
“您老在外打工时要干活,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没人照顾,回家来休养,我侍候您是应该的。”赵成超的话让公公感动不已,决定不再外出,从此在家和儿子媳妇一起生活。
赵成超夫妇婚后生育了一儿一女,赵成超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她的笑脸也更多、更甜了,因为她被儿女的娇憨可爱、家人的关心体贴充实着。再累,她绝不会让两个孩子穿着脏衣服上学;再忙,她绝不会放弃督促孩子们做作业、温习功课。在她的严格管教和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乖巧、懂事,而且很勤快,成绩拔尖,空余时间总是主动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携手持家
坚强乐观奔幸福
烤烟是红星乡农民的主要产业,赵成超家也不例外。烤烟产业虽说是一项收益较高的产业,但同时也是一项劳动强度大、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从每年的三月烟地预整开始,到大田移栽、中期田管(施肥、除草、清除烟花烟叉等)、成熟后采摘烘烤,再到最后的出售,赵成超都可以一项不落地拖着残疾的身体与丈夫共同承担。
3亩、5亩、8亩、10亩,赵成超家的烤烟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大,经济收入也在一年年地增长。日子越过越好,心中的梦想和希望就越来越多。赵成超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把房子修整一新,让全家的日子过得更好。
“今年栽了15亩烤烟,加上种核桃、养猪的收入,今年总共应该有七八万元的收入。”赵成超笑着说。
“我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遇到了她,虽然她身体残疾,但是很多方面都比正常人还能干!”不善言辞的丈夫穆天虎悄悄告诉记者,“可以说,是她撑起了我们这个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馆长,我想把我珍藏多年的书籍捐给你们图书馆,书不多,就当我尽点绵薄之力嘛!”这是1月18日,宁南县图书馆内发生的一幕,一位从宁南退休的老职工拉来满满两大纸箱书籍,无偿赠送给县图书馆。今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