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某测量室70余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常年工作在牛头山。
乘车驶离繁华都市,直奔川西大凉山的深谷而去,此行的目的地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地势最高、位置最偏远的牛头山,也是每次火箭发射万里测控的“第一棒”。
穿过城镇,路经山峦河流,车辆行驶近1个小时,到了一个名叫赶羊沟的地方,抬眼望去,“万里测控第一棒”七个大字熠熠夺目,那便是西昌航天人居住的牛头山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某测量室的70余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便常年工作在这个山头上,他们有个响亮的称呼——“牛头山人”。
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第一批牛头山“创业者”来到山上,每个人都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时,可现实环境让他们惊呆了,放眼望去,只见没膝的杂草和遍野的沙石,给每个人的心头浇上了一盆凉水,心也从火热降到冰点……
后来,老一辈的牛头山人下定决心“补山”。水是生命之源,山上无法打井,他们就从山下抽水;物资匮乏、补给困难,他们就开垦一畦山头菜园自给自足。如今的牛头山,草青花艳,景色迷人。松、竹、石榴、桃、杏、美人蕉等植物,应时而争艳,牛头山因而也被誉为“空中花园”,这都是数代牛头山人心血与汗水的凝聚。
牛头山上后来陆续装备了很多设备。光学设备,能够呈现火箭飞行的清晰图像;雷达设备,能够捕获火箭飞行的精确轨迹;遥测设备,能够接收火箭反馈的状态参数,而支撑这些设备运转的,正是一群默默奉献的牛头山人。
刘朝震——雷达测距岗位设备操作手。每到任务期间,刘朝震和同事们需要前往另外两个更偏僻的站点里工作,站点生活条件艰苦,几个人挤在一个小屋里,夏天屋内闷热潮湿,蚊虫成群出没,冬天夜里山风凛冽。任务到了关键节点,方便面就成了生活主食,为了节省时间,泡面常常成了“啃面”。
有一年冬天,刘朝震所在的雷达组远赴甘肃执行任务,来回几十天,一路吃住都在设备的闷罐车里。工作在平均气温零下几十度的室外,脚冻肿了,晚上睡觉时鞋脱不下来,就用火烤,咬着牙,硬生生地拽下来;馒头冻硬了,就用刀切成块,用热水泡了吃……
马忠权——遥控分系统指挥员,工作15年来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某年,根据任务需要,要将所在设备由车载方式改为固定方式,改造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作为技术骨干,他主动肩负起改造重任,白加黑、五加二的加班成了家常便饭,那时他刚刚结婚,但因工作走不开,和妻子见上一面都很难。
谈起家庭,马忠权也满是内疚。有一年,中心某型号任务进入关键期,他在家中的妻子检查出患有肿瘤,这时妻子最需要的就是丈夫陪伴,可岗位也最需要他,当他执行完任务后才赶回家得知妻子肿瘤是良性的,手术也很顺利,马忠权抱着妻子哭了很久……
心怀梦想,风雨建功航天39载,让光荣的牛头山人历练出属于自己的“好样子”。
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夜以继日、肩挑手扛,是牛头山人热血创业的样子!
苦练本领、精妙测控、永不懈怠,是牛头山人刻苦攻关的样子!
值班冷寂、挂标艰辛、吃水靠送、做饭生火,是牛头山人拼搏奋斗的样子!
转战千里奔赴西安、景洪、三亚等地,几十个小时在没水没电、震耳欲聋的闷罐车里生活,更是牛头山人以苦为荣的样子!
勤勤恳恳、默默无闻。39年来,一茬又一茬牛头山人扎根山头、矢志航天,守望着“山头自有雄魂焰,誓托神星凌九天”的精神丰碑,圆满完成了100多次卫星发射试验跟踪测量任务。
文/图张立超陈飞马少峰
新闻推荐
凉山供电公司“35千伏高压PT更换助力器” 荣获省电力公司创新成果发布会一等奖
10月29日下午,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2018年“万众创新大赛”暨第四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发布会在管理培训中心举行,国网凉山供电...
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