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请来大半个娱乐圈翻拍的《深夜食堂》,不出意外的扑街了,超过10万网友打出了2.8分的差评。
为何扑街了?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导演强行将日本的深夜食堂,直接复制到了中国背景。而剧本本土化的改编水平严重缺失,造成水土不服,使观众毫无代入感,最终沦为了东施效颦。
其实在婊姐看来,中国人的深夜美食,不是泡面茶泡饭,也不是多么精美的食材料理。中国人的深夜美食,是烤串,龙虾,河鲜,毛豆,花生,啤酒,炒面,河粉......
中国人的深夜食堂:
不是小酒馆,而是下班路边的小推车,楼下不远的大排档,家门口的烧烤摊。
嗯,今天表姐就要说一部关于「撸串」的纪录片,导演仅仅将镜头对准了烧烤摊,就拍出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深夜食堂故事。
人生一串
目前刚刚开播了两集,豆瓣评分有8.9分。
每一集时长不长,只有短短30分钟不到。翻一翻豆瓣的短评,不少网友都调侃说:
这就是我瘦不下去的原因!
作为一部美食类纪录片,制作组没有选择那些追求色香味俱全的精致美食,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中国人生活里最平凡的街边烧烤文化。
为此摄制组历时数月,奔赴27个省的500多家烧烤摊,拜访靠独门绝招行走江湖的烧烤师傅,召集各路熟知烧烤美味及隐秘小店的美食达人,只为呈现国人的烧烤情结。
而作为一部由B站出品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风格也和以往严肃考究的美食类纪录片有很大不同——
片中没有所谓专业的点评、权威和说教,只有市井的口口相传,甚至连解说词都显得时而活泼时而诙谐,有意摒弃传统纪录片的高大正语境
镜头如同引荐者,带观众去探寻街角巷尾的饕餮盛宴、美食人情。
纪录片的第一集标题名为《无肉不欢》,就让婊姐这样的肉食爱好者,毫无抵抗力。
串儿,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但肉,却是人类烧烤的共同命题。
肉食在烧烤中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王者,烟熏火燎当中,肉串被烤得滋滋作响,溢出香气。
此时已是傍晚六点,位于四川大凉山脚下的小二自助烧烤店,正迎来了一波肉食者们的狂欢。
店老板名叫小二哥,他性格豪爽,嗜酒如命,经营这家烧烤店已经有多年了。
来这里的食客,大多是冲着他家的一道好菜:
凉山小猪肉。
凉山小猪肉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胜在肉质鲜嫩。
它用的是当地彝族人家的跑山猪,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嫩口感。
再加上当地彝族人的土法腌制,蕨草和松树的香味儿渗入肉里,拥有一种独特的清新感。
处理的方法也很简单,连皮带骨剁成大块,再用简单的小米椒、蒜末和盐腌了,淋上香味独特的菜籽油,连肉带皮烤制。
鲜嫩的猪肉经过高温火焰的炙烤,逐渐获得了肉体上的升华。
烤好的小猪肉多余的油脂被高温逼出,猪皮外焦里嫩,猪肉鲜美多汁。
最后再配上由辣椒、黄豆、芝麻磨成的蘸料,这就成了当地人最钟爱的一道夜宵美味。
此时此刻,除了赶紧吃,你还能奢望啥。
中国人为什么偏爱烧烤?
或许是因为烧烤是一种最平凡,却又最体现中国美食哲学的食物了。
它的做法简单,口味全凭个人心意喜好,吃起来也不需要任何仪式感,只要有三五好友,几瓶啤酒,就能体验到这种最平凡的美味。
一堆炭火,一串生食,几撮调料。
相似的做法,却又在不同的地域繁衍出各不相同的味道:
在云南的昭通,当地人用猛火烧烤出的牛肉小串,半熟即食,肉质鲜嫩。
在新疆的尉梨,罗布人至今坚守着最传统的烤全羊的工序,烤羊肉外焦里嫩,香酥可口。
而在广东的湛江,当地人因为得天独厚的海产优势,烤出来的生蚝,汁水饱满,配上蒜蓉、剁椒种种酱料,味道鲜香。
撬开生蚝,不急着吃肉,先吸溜一口汤汁,这是只有资深食客才知道的吃法。
如果说纪录片的第一集是标准的下饭剧套路,满屏大肉小串都在勾引着观众的食欲;那么纪录片的第二集《比夜更黑》,则完全颠覆了观众对于美食纪录片的想象。
它不仅刺激着观众的食欲,更加冲击着观众对于烧烤的认知。
这一集讲述的是夜市烧烤的另一面——
重口味的“暗黑烧烤”。
各路奇葩食材,暗黑料理,不仅挑战着食客们的心理底线,更试图打破观众的视觉禁忌。
在中国人的烧烤食谱当中,永不磨灭的是独有的暗黑气质。在纪录片中的说法就是:
好吃莫过下三路,刺激还需重口味。
而在东北,烧烤的秘诀是重口味。
不仅要重油重料,而且还要重辣,就是为了增加烤出来的食材鲜重的口味。
东北烧烤之所以神奇是因为——
在东北烧烤的食谱当中,没有什么是不能拿来烤的。
这其中的代表是烤蚕蛹。
在吉林的辽源,这里的蚕蛹一旦被运进了烧烤店,就等不到了破蛹的那一天了。
东北人爱吃烤蚕蛹,因为其营养价值高,一只蚕蛹相当于三个鸡蛋的营养。
虽然外表不那么好看,但烤蚕蛹却是东北烧烤届的一道必点名吃。
烤蚕蛹的诀窍,在于慢火烤制,吃的时候也有诀窍,先咬开皮,一股咸鲜汁,夹杂着烤成固态的蛋白质,连皮带肉细细咀嚼。
香脆可口的烤蚕蛹,就成了东北人口中最爱的一道烧烤美食。
尽管烤蚕蛹在很多人看来已经相当重口味了,但对于在东北经营烧烤店多年的老板小军来说,他更中意的是蚕蛹的另外两种形态。
每年的秋天,躲过烧烤摊一劫的蚕蛹迎来了成年,就变成了东北人常说的“扑棱蛾子”。
但在烧烤面前,变身成蛾的蚕蛹,仍然插翅难飞。
这种烤蚕蛾的做法,看似重口,但却带着东北人性格里的粗犷和生猛,也只有极少数跟小军一样的重口爱好者才敢尝试。
但如果蚕蛹回到小时候,能否安全度过一个远离烧烤的童年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初夏的青蚕,被小军和他的朋友们认为是一道烧烤珍馐美食。
想吃到最厉害的烤蚕,还需要经过一道特别恶心的工序,就是挤!
前方特别高能!!!
烤蚕,吃的是烤蚕皮,而且这种不在菜单里的美味,却是小军的最爱。
对着镜头他甚至说:
要是不干活,这些蚕就够整两大杯白酒。
看到这里,婊姐不得不佩服我大天朝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毕竟还是图样图森破了。
除了食物本身之外,纪录片的另一大主题无疑是烧烤背后的人间百态。
伟大的哲学家尼古拉斯你四哥曾经说过: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这句名言虽然更多的是段子,但其背后却蕴含着中国人对于烧烤文化的特殊情结。
中国人的“深夜食堂”讲究的是烟火气,在烧烤摊上,吃出来的是感情,“串”起来的是过往,喝出来的是兄弟。
在高温横行的夏日夜晚,约上三五好友,点上一桌子的烤串和几瓶啤酒,敞开肚皮,放声高谈。
上至天南海北,下至家长里短,所有的心情都汇聚在烧烤摊上的酸甜苦辣咸五味当中。
管你白天做什么工作,有什么心事,撸上串的这一刻,整个世界都是你的。没有任何人在意你是否举止优雅、光鲜亮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才是王道。
有人说,烧烤,吃得就是那从烟火中冒出来的浓浓的人情味和江湖气息。
纪录片有一幕让婊姐印象最深刻,热爱重口味的东北烧烤摊主小军的一句话。
小军在自己店里的烧烤摊上摸爬滚打多年,才换来了如今的家业。
他皮肤黝黑,但却自带东北人的幽默,打趣着问道:
老妹儿,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黑吗?
他对着镜头,认真得说:
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看似荒诞的自问自答,却蕴含着一种人到中年之后的通透与豁达。
纪录片没有刻意得煽情,没有烂俗得说教,只是用镜头记录下一幕幕灯火阑珊之外的人间烟火日常。
就像纪录片开头说的:
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孤独的旅途。
不说了,看饿了,婊姐要去撸串去了!
新闻推荐
去年请来大半个娱乐圈翻拍的《深夜食堂》,不出意外的扑街了,超过10万网友打出了2.8分的差评。为何扑街了?很大...
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