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在凉山正式启动。
如一股股涓涓的细流,浸润入凉山数千个幼教点,这里正在发生着量变到质变。
6万余平方公里的凉山大地上,随处都可以听见普通话童声,“学前学普”在这里已遍地开花,并可见硕果。
这一切的变化,可从幼教点的蜕变说起。
羊棚子村
孩子们学会了普通话
1月23日,距离2019年的春节就只有十来天了。
“老师再见!”“老师,春节快乐!”5岁的熊春秀,挤在中巴车的座位上,把头伸出车窗,和自己的老师陶婕说着道别的话语。
这是一趟由凉山州府西昌开往藏乡木里的班车,在一车的藏话、彝话和四川话中,熊春秀“脆生生”的普通话听起来格外的动人。
看着自己的学生在西昌长途汽车站这样人多的地方还能用普通话交流,老师陶婕很是开心,走在西昌街头的步子也颇为轻快。
从西昌出发,在快要到木里县城的地方,朝右方看去,河对岸的山坡上住着一户户的人家,这里便是木里县列瓦乡羊棚子村。相传许多年前,有一户人家在这里搭了个简易的棚子放羊,羊棚子村此得来。
时尚的24岁的陶婕,在这个名叫羊棚子的村庄,已经度过了她如花般美丽青春岁月中的三年,她是木里县列瓦乡羊棚子村幼教点的一名辅导员。她教的19个孩子从3岁到6岁不等,苗族、汉族、藏族、蒙古族都有。
陶婕还清楚地记得,苗族娃娃熊春秀刚到幼教点时,不会说汉话,喜欢发脾气,尤其喜欢哭。然而,这次应邀来到西昌参加北京三好公司举办的联谊会,5岁的她已经能够勇敢地上台领奖,用普通话给颁奖的叔叔阿姨说谢谢,和一同领奖的孩子们聊天,这不得不说“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实施让孩子有了巨大的变化。
实际上,羊棚子村幼教点的变化也是巨大的。
“三年前,我和另一个同事刚到幼教点的时候,就只有村委会里的一间教室,给孩子们上课也只有一本简单的幼儿读本,从大学刚来的自己也没有教学经验,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教。而自去年6月‘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以来,我们到城里接受了为期1个月的专业培训,从理论到实际都学到了不少。特别是每个月,都有指导老师来到我们的幼教点,指导我们教学,课后和我们一起交流,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可以植入一些什么样的新理念和方法。同时,我们还通过远程教学,学习了来自北京和成都等地的教育专家教授的课程,进一步学到了知识与方法,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去。”陶婕觉得,“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培训和指导,教会辅导员很多,幼教点的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另一方面,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索,也让我们的孩子更容易学会普通话。好的方法、游戏不断地贯穿到我们的教学中,与之相应的辅助教具、资料等也完善的配备,这让幼儿教学以及普通话推广变得通俗易懂起来。”陶婕认为这是她们幼教点的普通话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陶婕眼中,“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和幼教点的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幼教点的软硬件设施地不断完善,这使得她的工作更加“有声有色”。从她们幼教点升到乡中心校读小学的孩子,老师们普遍反映比以前的好教多了:这些孩子听得懂普通话,敢于表达。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为深入实施凉山州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行动,进一步宣传普及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木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木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