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跃宁
2016年9月19日,攀枝花市第四批援藏干部启程赶赴援建地——木里县。
车辆在细雨中沿着金河奔驰,时而穿行于丛林中,时而行进于高山峡谷间;时而蓝天白云,时而乌云密布;或细雨蒙蒙,或大雨滂沱。
离木里县越来越近,我的内心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了。那是怎样的一个新地方?我即将面对怎样的一个新环境,新的人?我的眼前又出现了另一画面,那是活泼可爱女儿的笑脸和身怀六甲妻子的脸庞,心中多了几分伤感。有几分兴奋,有几分茫然,有几分愁牵。
晚8时许,历时9小时行程,终于到达目的地——木里县城。
……
这是一个叫王涛洪的青年到木里县第二天写下的一篇随笔——《木里印象——赴木里小记》。
当这些文字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远在木里县的王涛洪不知,在攀枝花的我,也如他初到木里的心情一样,那晚,我也失眠了,为援藏的王涛洪,为大山里的木里。
王涛洪,这个由我小学同学介绍认识的朋友,初次相识就给我留下热情、厚道、实在的印象。
那是2016年8月的一天,王涛洪在电话里告诉我他要到木里去工作的消息,为期两年。于是,我就约他小聚。
在烧烤摊前的夜晚,话的主题自然就围绕木里而谈。据我所知,小王除了老母亲,还有刚上学的女儿,现要去木里援藏两年,家庭琐事该如何处理?聊着聊着,居然聊出一段插曲。
就在他请缨去木里援藏的同时,妻子怀上了第二胎。当选择成为一种命题的时候,考验的就是我们的勇气与担当。小王的选择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今年小王回家探望他心爱的女儿和儿子的时候,又与我通了电话,邀约我去木里。
8月,不能再等了,到木里去的心那样迫切,小王已到木里去工作一年了,我答应过他,我一定要到木里去看他。不能再等了,这就启程!
一
我们一行七人,从攀枝花市区启程,经西区,经亚洲第一高坝——二滩,经格萨拉那红如晨霞的红土地,下完山道就交汇于四川西昌市盐源县下的梅雨镇。
然而,沿途所有的风景都构不成我停下驻足观光的理由,我的心一直在向木里飞去。
疾驶向前的车驶进206省道,驶向盘山公路,当那丝丝缕缕的雾气弥漫于山山岭岭之间;当那耸立于山顶洁白的佛塔、迎风招展的五彩经幡、石头集垒起来的玛尼堆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已进入木里境内。
一辆白色的越野车停在路旁,一个熟悉的影子出现在我眼中,那就是我久违的朋友——王涛洪。
在小王的引领下,我终于看到了无数次听到过、读到过的木里县。一幢极具藏族风格的楼房,在第四层楼的正中央有一朵攀枝花图案,旁边书写着“攀枝花援建”五字。小王告诉我这就是攀枝花援建木里县同志们的居住地,也是我们今晚的下榻处——攀枝花援建人才公寓。
饭毕,我终于走在木里的街道上。前面一栋高有九层楼的建筑物,楼顶有霓虹七字——木里县人民医院。小王说,这就是攀枝花援建的县人民医院。不远处那栋红窗白墙四层楼的楼房,是攀枝花援建的“木里民族中学”,那边还有攀枝花援建的木里县幼儿园、县第二水厂等等,好多有关民生的工程都是我们攀枝花援建的。嘿嘿,作为攀枝花人,我们还是挺自豪的。
即将修建的沿江步道,藏区人们生活习俗及文化、风俗、民情,进藏工作一年的小王给我们讲解得那样的透彻。我惊奇地对小王说:“可以呀,小王,一年时间,好像你都成了这里的人,就像是说自己家乡事。”
小王红着脸答道:“胡哥,不是我,应该说每个援藏的人都是这样的。”
二
那晚,与小王同住一室,我俩自然就聊到攀枝花援建的人和事。我问小王,他们主要是做什么工作呢?小王说,走乡串户,入户交谈,宣传、传达党和政府的一些方针、政策,进行法律、教育、卫生等援助,还要了解民情、民生等问题,回来后做专题报告。
我说:“那一定收获不小哟。”
小王说:“哎,收获颇多。来到藏区,你才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真实生活。有些地方很偏远,都很穷,越是这样的地方,越是淳朴、善良、率真。你就想帮他们早日脱贫,早点过上好生活。”
从《攀枝花日报》上我读到过,从2010年至2016年攀枝花市派遣的第一批到第四批援建木里藏区的工作组就涵盖了教育、医疗、文化、电力、农业等多个对口帮扶单位,投入资金1.3亿元,援藏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79人。
我对他说:“给我讲讲你们援藏的故事吧。”
“好啊,这个可以的。我们是攀枝花市第四批的援藏干部。”话匣子就这样打开了:“那是2016年9月8日,我记得很清楚。那天,作为第四批援藏干部的我们正情绪高涨地商讨如何进藏事宜。突然,一名身高1.8米左右的援藏干部冲到了我和带队领导面前,他眼红红的,话未开口,就迸出哭声。原来,这名援藏干部的妻子刚怀孕一个多月,他就被组织派去援藏。妻子刚在医院作产检,检查结果是小孩发育不良,怀疑心脏有问题,医生建议引产。他和妻子结婚多年,好不容易才怀上。工作这么多年来,他从未请过半天假,所有的家务都由妻子承担。这一次,放下妻子和家人去援藏,他实在是觉得有愧于妻子和家人,说完放声大哭。万没想到,就在我们踏上援藏征程的队伍中,我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事后我调笑他当时的情形,他豪爽地笑着说,那叫释放,懂不?男子汉,拿得起,放得下。”
“这样的故事多吗?你再给我讲讲。”
“多得很,援藏干部的故事,别说前三批的艰辛,就是我们的故事,今晚也讲不完。就像我们领队说的,我们来援藏就必定要付出,把工作干好,为藏区的建设贡献我们的一点绵薄之力,两年之后离开时我们才无愧于组织的托付、无悔于木里……”
新闻推荐
日月同辉耀三怙主神山。(拍摄于木里陇撒牧场玛娜茶金观景台)陈进在恰朗多吉地区考察。木里民族服饰马鹿场杜鹃花局部。木里数百年历史的私家经堂壁画。玛娜茶金观景平台。吋咚海子秋景。●龙应...
木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木里藏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