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人像摄影》《摄影旅游》等报刊发表作品数百幅,获徐肖冰纪实摄影奖等多个奖项。跨入摄影界9年了,从鸟兽虫鱼到自然风光再到传统人文,刘莉一年中有9个月时间都在外地,她的生活与摄影越来越密不可分。
◇全媒体记者李静
初次接触摄影
家住市中区双洞路的刘莉今年48岁。关注摄影是在2008年,偶然间被一个摄影网站的精美风景片所震撼,她第一次体会到,摄影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
2009年,刘莉有了第一台相机,也认识了摄影界一些前辈。摄影的第一课是拍白鹭,连续几个月的时间,刘莉和几位老师几乎每天扛着沉重的器材在树林里蹲守,一守就是一整天,饿了就吃干粮。
为了拍到白鹭起飞的瞬间,几个人在树林中搭了架子,轮流上去“站岗”,等光线,等起飞,当时身为“菜鸟”的刘莉还得随身携带相机使用说明书。这跌跌撞撞的第一次,让她深深体会到了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句子“四美具,二难并”。林中清亮的鸟鸣,飘舞的落叶,天空中残留的一抹熏红,让她至今记忆深刻。
后来,这组图片在省级展览中获得铜奖,极大地鼓舞了她坚持摄影的决心。
第二次,刘莉开始拍荷花,然后拍风景……这段时间,刘莉狂学PS技术,在网上查找资料,积极向前辈请教,摄影知识丰富了许多,慢慢地,她从柴米油盐走向了艺术光影。
关注人文摄影
2010年,刘莉开始接触人文类摄影,第一次拍摄的主题是川剧,这次经历让她对摄影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拍摄过程中,我目睹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态,作为一个川籍摄影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川剧人的无奈、艰难和坚持用镜头记录下来。”草根戏班环境简陋,演员们生活条件极差,但他们在舞台上表演非常专注,尽职尽责,台下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戏迷,看得津津有味。这个场景打动了刘莉,她开始了对这个戏班长达7年的拍摄历程。
从台前到幕后,为了拍到最生动的画面,每次刘莉都在戏班开演前一个多小时就到达剧场,或是茶馆,或是饭店、乡镇场上,剧团在哪里演出刘莉就跟着去哪里,一边看演员化妆,一边与演员聊天。再后来,刘莉走进演员家里,拍摄他们收割油菜、种植玉米的画面,多年来,草根戏班的照片已经拍了数万张。
2011年,为了拍摄“佛门春秋”专题摄影,将近一年的时间,刘莉和朋友常常前往圣水寺拍照,了解僧人的饮食起居。有一场时长一个月的法事,他们拍了二十多天。法事每天早上5点开始,刘莉三点就得起床前往寺庙,法事结束之后的几个月,断断续续又来补拍了许多镜头。
“以前我拍摄照片都是一阵猛拍,事后选照片就是个繁琐的事情了。现在,每次拍照之前,我都会先了解情况,选择好角度,根据自己需要来拍摄,这会节约不少时间。”
越来越多的拍摄经历让刘莉懂得,要想拍出有质感、有深度的作品,必须深入群众生活。
镜头记录当下
2010年开始,刘莉陆续走进凉山州大小村寨二十多次,去感受古老而神秘的彝族风情。2014年,刘莉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大村,拍摄纳西族“伙婚”的古老文化。
25元钱一晚的民居条件并不好,没有独立的厕所,没有洗澡的地方,四面漏风,因这些房子没有建造下水道,屋外的地上布满了猪屎、牛粪、脏水等污秽物,下雨天更糟糕,后来再去这里,刘莉和朋友都是穿着雨靴。
不习惯当地饮食,刘莉和朋友专门在县城买了电饭煲、蔬菜、大米、鸡蛋等,这能够稍稍改善他们半个月的拍摄生活状况。
三年下来,刘莉已经渐渐习惯了当地的生活,不能洗澡就用热水打湿毛巾擦洗。这三年,她还见证了这个村落的变迁。“今年一月再去,发现那里新开了一家饭馆,以后我们吃饭就方便了,听说不久后还要安装热水器,整个村子都变得越来越好。”刘莉说。
除了俄亚大村,刘莉关注的另一个古老村落就是河北涉县王金庄村,2014年开始拍摄,至今已有三年的时间。
村里的二十多位“小脚”老人是刘莉的拍摄对象,每年,刘莉都会去村子两三次,每次住上半个月,帮助老人们提水、做家务,与老人们聊天、吃饭。老人们亲切地喊刘莉为“闺女”,若是长久没去,还会问其他摄影师:“刘莉怎么没来呢?”
然而,最开始的拍摄并不顺利,初到村庄的刘莉连续5天没有拍到一张照片,“语言不通,老人们又不愿意拍照。”刘莉便常常去各户老人处走动,帮她们干活,陪她们聊天、吃饭,这拉近了双方的关系,最初刘莉还需要请村里懂普通话的年轻人帮自己翻译,后来用肢体语言就能猜着彼此的心意。
现在,村里的“小脚”老人“走了”不少,只剩下十多位,刘莉说,她会一直拍到把所有“小脚”老人“送走”,并为她们出一本书,记录一个时代的残影。
多年来,刘莉一直在全国各个城市奔忙,成都、晋中、青海、西藏……她说,希望自己拍摄的照片能够记录时代的特点,震撼看客的心灵,也希望通过镜头将文化传承下去,“尤其是我们的川剧,是不能丢失的传统文化,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拍‘草根戏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刘莉说。
新闻推荐
夕阳西下,忙碌完一天的桑丁绒布的妻子,围着村口的转经筒转了三圈,又去转了白塔,这是木里藏区深处一个普通藏族人家一天的必修课。她的丈夫,也就是桑丁绒布,则宁静地站在黄昏里看着虔诚的妻子,一...
木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木里藏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