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西公路筑路工人。据网络 乐西公路建设现场。据网络 乐西公路岩窝沟险段。
这是一条为救国图存,转运国际援华物资而开辟的捷径;这是一条彝汉民族并肩奋斗,用血肉筑成的长路。这是凉山六万多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上第一条公路。没有它,大名鼎鼎的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将形同虚设;没有它,二战时期中国战区的历史或将改写。
文/图张世渝
2019年是乐(山)西(昌)抗战公路开建80周年。1939年,中国最紧迫、最重要、最艰险的工程是修建乐西公路,该工程为当时中国的“第一号工程”。
这是一条血肉筑成的抗战公路,也是凉山六万多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上第一条公路,本值得大书特书,却在林林总总的书籍中名不见经传。
今天,翻开四川的地图,即使是业内人士,也很难寻找到抗日战争时期修建的乐西公路来。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公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乐西公路“改名换姓”被分为国、省、县道等若干段,其面貌也早已“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乘车一驶而过国道,很难让人回想到半个多世纪前的抗战老路。而被划为县道的路段,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因人们很少涉足,便“藏在深闺人未识”了。所以,这条抗战老路,这条肉筑成的坦途,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湮灭在历史的岁月之中。那些曾经因修建乐西公路涌现出的惊天动地、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壮举更是鲜为人知。
我是一位“老公路”,1965年到西昌养路段工作,就在养护乐西公路,只不过当时已不叫乐西公路,而被称为川云西路即现国道108线。这条路在西昌境内44公里,设有黄土坡、礼州、西宁、长安、新村等养护道班。1966年底,因修西昌机场,公路朝安宁河方向改线,但穿过机场的老路至今仍在,还能看出一些乐西公路的风貌。我因到凉山公路总段从事宣传工作,办《凉山公路报》、《凉山交通》,经常要到冕宁收集资料,对乐西公路多了些了解。1958年因要修大桥水库,乐西公路,也就是川云西路从冕宁县的拖乌改线走彝海、曹古,在冕宁的马尿河接线。而老乐西公路从拖乌、野鸡洞、大桥镇至冕宁县城边的解放桥,则改为县道解(放桥)拖(乌)路,这段路则没有多大的变化。后来,我被《中国交通报·四川交通》聘为川西片区首席记者,有机会到雅安采访,对汉源、石棉境内的乐西公路,也就是国道108线的部分,又知道一些情况。2008年我退休后,被聘到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编写《四川交通志·公路志》。在这五年中,对乐山市境内的乐西公路,也就是现在的省道乐(山)汉(源)公路,又有所认识和了解。
尽管如此,由于一直没有去过从峨边的新场进入金口河境内,翻越蓑衣岭至汉源的乐西公路这段老线,即现在划为县道的公路,所以我对乐西公路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还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整体的认识。因为乐西公路地势最险峻、工程最艰巨、伤亡最惨重的路段在乐山市金口河区的蓑衣岭,在雅安市汉源县的岩窝沟,在凉山州冕宁县的菩萨岗。
2012年5月中旬,我有幸到乐山参加《乐西公路》一书的评审会,参观乐西公路的陈列室。之前,该书在编写时,请我给他们当“向导”,陪同编写人员到西昌实地查看老路,到凉山州档案馆查阅当年修建乐西公路的资料,并得以重走乐西公路,上了蓑衣岭、到了岩窝沟,走了百多公里几乎没有改建的乐西公路老线,才对这条抗战公路有了比较全面,较为深刻的认识。当即写诗相赠:
观乐西公路陈列室有感
嘉州交通佳讯多,
乐西陈列开先河:
日寇铁蹄逼巴蜀,
救亡图存建新途;
廿万褴褛负重托,
四千同胞难复活;
五百公里路和血,
竣工仅用十八月;
陪都邛都结成线,
川滇滇缅路相连;
汽车驰骋大凉山,
彝乡物资少人驮;
边陲宝藏见天日,
蛮荒之地得开拓;
畅行不忘筑道苦,
长忆当年抗战歌。
西昌
“第二陪都”并非空穴来风
纵观有关史书和资料,多以国民政府为了“开发边区,拓取资源,充实抗战力量”而修建乐西公路。这些提法不够准确,也许是当时为了保密,有稳定人心,不宜公布的原因。现在回首历史,应该是三大原因,一是为了救国图存,开辟转运国际援华物资的捷径;二是为了开发攀西战略资源,支持长期抗战;三是为了战略转移,为退守“第二陪都”──西昌打开通道。从当时战局变化,从蒋介石多次口谕和手谕,从西昌设立行辕和一系列重大建设来分析,后者应是主要原因。
1938年,随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武汉、广州沦陷,铁路、海运被切断,援华物资只能改由缅甸进口,经滇缅公路内运。1938年9月,国民政府在重庆召开全国公路水运交通会议,制定了配合战局的两年公路实施计划。将乐西公路、西祥公路列为川滇西路,作为运输援华物资的捷径。因为川滇西路一旦修通,就可连接滇缅公路,比从川滇东路到成都,可缩短里程295公里。(下转21版)
新闻推荐
健美乡通乡路。红磨镇的油橄榄基地。王仕秀摄彝海镇的结盟新寨。王仕秀摄文/图本报记者伍忠明2...
冕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冕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