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顾大局
作为现实题材电视剧,不能不接地气,《索玛花开》这样一部聚焦脱贫攻坚的“农村大戏”,更应如此。该剧“题材宏大,却很接地气”的体现当然不止前面谈到的这些,其它还有很多,诸如包办婚姻(为了收取高额彩礼)、弄虚作假(为了当上“建卡户”)、小农思想(只晓得种地,不敢尝试别的致富路)、自私自利(事事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及大局)等现象,在剧中都有相应的体现,虽然在揭谷莫村的“伤疤”,却也是现实中很多地方的共性问题。正是通过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反映出村民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和基层干部工作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第一书记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马向阳下乡记》中的马向阳如此,《索玛花开》中的王敏也是如此。
脱贫攻坚,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好人的问题,又得从解放思想做起。无论是尚未脱贫的村民,还是雪中送炭的扶贫干部,都要从思想深处思考和找对策,共同完成脱贫致富之大业。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和脱不了的贫。该剧不正是通过点点滴滴接地气般的细节表现,来升华主题,感染观众的吗?包括对一些感情线、亲情线、友情线的处理,也是如此。
民族风情入人心
行文至此,还想说说该剧的另一大特色——对民族风情的展示。该剧取材于大凉山彝区***题材,因而整部电视剧都充满了浓浓的四川民族风情。就说木呷、阿扎、马海木且等主要角色的服装、化妆吧,都是传统的彝族风格,让人感到很亲切,温馨。还有道具、风景等,也都展现出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风情。
据悉,为了更好地展现彝族传统村寨,剧组专门在冕宁冶勒风光秀美的山顶搭建了电视剧的主场景——“谷莫村”,可见是多么舍得投入和用功。另外,剧中还展现了大量的彝族民俗,通过火把节、彝族年、婚礼、选美等过程,充分表现了彝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还通过制作彝族漆器,展现彝族特色服饰,羊毛制品等画面,把彝族传统手工艺文化进行集中展示。这些,无疑在视觉效果上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难怪该剧的导演王伟民曾表示,“通过观看《索玛花开》,既可以了解凉山地区壮美秀丽的风光,又可以了解彝族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文化精神彰自信
该剧取名《索玛花开》,除了意象表达之需,还有深刻内涵在里面。索玛花,即杜鹃花,是凉山彝族的代表,有非常吉祥的意思,用《索玛花开》这样的剧名,体现出各界对凉山彝族同胞的祝福,期待他们在党的领导和政策关怀下,早日走上幸福富裕的小康路。
而剧中的片头曲《盟如海》,片尾曲《索玛花开》,插曲《妈妈》《东山美人》等,均是彝族风格的原创作品,其中片尾曲《索玛花开》还是剧中主要演员们共同演唱的,既别具一格,又彰显自信。
说到自信,其实这部电视剧选择脱贫攻坚这一主旋律、现实主义农村题材,也是源于一种自信——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选择什么样的题材,用什么样的作品去吸引观众和打动观众,体现电视人的文化素养,更彰显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值得整个电视行业重视和思考的命题。
新闻推荐
凉山州取景拍出首部脱贫攻坚电视剧《索玛花开》剧照。拍摄现场有不少当地村民。拍摄现场的彝族演员。8月31日,《索玛花开》在凉山州冕宁县冶勒乡拍摄中,导演王伟民正在指导女主演王力可。...
冕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冕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