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波县元宝山乡干部请群众“点菜”,村民点得最多的就是修复宝山大堰——
6月初,雷波县骄阳似火,元宝山乡约1.5公里长的宝山大堰上,每天都有上百人挥动锄头铲除堰沟底的淤泥。
几年来,由于大堰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时常断水,虽然乡上多次投入资金维修,但断流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今年,该县推出群众“点菜”、组织“配菜”、干部“做菜”、督导“评菜”的“厨房式”工作法。修复大堰、恢复供水,就是当地群众点的“菜”。
“收到‘菜单\’后,县上立即展开调研,并划拨了专项资金开展彻底修复工作。”元宝山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工程量大、资金有限,在乡干部的带领下,当地村民也积极参与到修复工作中,截至目前,义务投工投劳抢修大堰的村民已超千人。
□吴启昌 本报记者 吴梦琳
水断流 卖米赚钱变成买米吃饭
宝山大堰全长23公里,修建于1958年,全乡8个村中7个村的人畜饮水、生产生活用水靠宝山大堰供给。过去,大堰供水充足,灌区粮田肥沃,物产丰富,元宝山乡因此被称为“鱼米之乡”。
2006年,宝山大堰因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堵塞,开始出现断水情况。乡党委政府为了保障大堰通水,曾派专人维修大堰,然而,由于地质灾害易发且缺乏资金,大堰通水时有时无,2008年开始,大堰基本断流。
宝山大堰断了水,全乡2600多亩水稻田无水灌溉,变为旱地。据椅子村党支部书记陈幺公介绍,该村600余亩水稻现已全部改种玉米、洋芋等耐旱作物,村民们由卖米赚钱变为买米吃饭。“宝山大堰断水后,土地质量改变,村民们每年经济收入减少超过100万元。”乡党委书记苏正康说,不仅经济收入减少,而且造成人畜饮水困难,过去村民们都是在家门口用水,而今要到约2公里外的山下取水。
盼水来 群众“点菜”修大堰
今年2月,元宝山乡干部深入村组了解民情,并按照县委制定的“厨房式”工作法请群众“点菜”。
“7个村的干部群众点得最多的‘菜\’就是修复宝山大堰,尽快使大堰正常通水。”苏正康说,事实上,此前当地干部就已多次调研了大堰修复问题,但由于大堰有23公里长,断水几年了,完全修复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乡里也没办法。
收到“菜单”,元宝山乡把群众修复宝山大堰的愿望向县委、县政府作了汇报,县主要领导立即指示该县水务局派技术员对大堰实地勘察,最终争取到中央“五小水利工程”补助资金242万元修复宝山大堰。“要修宝山大堰的消息传出后,村民们都非常高兴。”跑马坪村党支部书记卢比土说,等大堰修好了,干部做的这道“菜”就真正让群众满意了。
齐上阵 村民义务投工投劳
由于宝山大堰年久失修,损毁严重,修复所需的材料必须到县城购买,而由于道路不通,材料需要几次转运,人背马驮最后才能到达工地,242万元资金,对修复宝山大堰来说仍有缺口。为了节约成本,在当地村组干部带领下,各村村民自愿义务投工投劳。“乡党委政府把大堰分段,每一段由一名乡干部带领村民抢修。”苏正康说,7个村的村民义务投工投劳的热情都很高,在工地上,常常看到年逾古稀的老人、放学回家的学生、背着孩子的母亲,利用业余时间来劳动的乡中心校老师和乡卫生院医生。“我们用水非常困难,通水是大家现在最大的愿望。”在工地现场,乡卫生院医生俄底莫色各一边挥舞着铁锹一边告诉记者,大堰供水充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才不愁。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吴华昌记者吴梦琳)记者从雷波县获悉,从7月1日起,该县要求所有县级预算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县级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目录包括办公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