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初期的升学仪式。
今日校园。
市二中2018年全体教职工合影。
陈婕老师参加全市平板教学研讨会公开课展示。
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
学生参加篮球训练。
舞蹈《孔雀雨》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获市级一等奖。
晏君 省级骨干教师 英语教研组长
黄晓惠 2018年市级优秀教师市级骨干教师 市师德标兵
刘琴 市优秀教师 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万冬梅 市师德标兵 市级骨干教师
王翠凤 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省优秀教师
赵颖 省“川派课改名师” 全国“教育艺术杯”大赛一等奖
罗建英 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市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刘桥 市级骨干教师 省课博会特等奖英国雷丁大学访问学者
彭云 市级骨干教师 市级教育专家后备人选
龚光玲 2018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获特等奖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普兴琼 市级优秀教师 省级优秀班主任
陶婷 省“智慧课堂优秀教师” 市“云教学”大赛二等奖 市直骨干教师
王萍 省级骨干教师 市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成员攀枝花市第二初级中学是市教育体育局直属的单设优质初中,始建于1978年,学校坐落在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二街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社区经济文化繁荣。四十年来,在市教育体育局的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学校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经历了初创、发展、壮大的过程。如今,学校已拥有137名教职工,近1700名学生,34个教学班。教育教学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教改成效显著,办学特色鲜明,赢得了“精品特色学校”的美誉。办学成就享誉“川滇交界区域”乃至全川。用实绩诠释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使学校成为“川滇区域教育高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1978年9月,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雷,攀枝花市第二初级中学诞生了。建校伊始,学校仅有一栋带办公室的教学楼,校舍简陋,场地狭小,师资短缺,生源较差。刚开始仅有十二个班400余学生,教职工50余人。经过历届二中领导班子和师生的努力拼搏、开拓奋进,攀枝花市二中,这所承载着炳草岗片区义务教育重任的初级中学,最终走过了发轫期的艰难岁月,和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铿锵节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陈是健 本报记者 王南桢
创立品牌
探索特色发展之路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也和国家一样,步入了快速发展期。2003年,学校开始进行大胆改革,探索特色发展之路。首先与北大附中远程教育学校合作办学,利用北大附中优质教育资源和远程网络传输手段,开展“2020”课堂教学实践,使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上走在了全市前列,教学效益大为提升。其中“外语特色”开始形成,先后开设了“元培班”、“英语实验班”等特色教学班级,并率先在全市中小学引入“外教”元素,开展“小班化”、“口语角”等配套教学。同时,积极开展“体教结合”的体育特色探索,与体育中学和体育场馆中心协作,使“体教结合”的格局初步形成。学生组团代表攀枝花市参加全国全省竞赛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学校面貌经过2008年的灾后重建,也大为改观。自2003年以来,市二中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以确立办学理念、提炼学校精神为核心,以培育良好人文环境、提高师生人文素养为目标,引领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转变,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初步形成规模体系并发挥着积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特色开始形成。
自2011年全国进入第二轮课改以来,市二中就积极培训教师,广泛参与课改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入到“四川省初中课改联盟”队伍,大量吸取外地先进的课改经验,组织了大量的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并在2015级新生中全面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经过几年的吸纳、改造、创新,市二中逐步形成了“本土化”的“学·议·导·用”四环生本课堂模式:即“自主学习——置疑讨论——引导探索——学以致用”,并通过“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作为课堂改革的抓手,发挥了积极的教学功能。二中人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课改特色”。
课改的不断创新和探索,使市二中成为“攀枝花市首批课改实验样板学校”,课改经验在全市课改专题会议上交流推广。课改带给二中质量提升的同时,也斩获无数荣誉:2013年4月被四川省教育学会暨陶行知教育研究会评为四川省“首届川派初中名校”,2014年又被四川省“陶研会”确定为“川渝六大初中质量名校”,在第四届四川省初中校长年会上向全省与会校长做质量展示报告。2016年赵颖老师获评“川派初中课改名师”。
多媒体演播教室、多媒体语音教室、全校网络式教学终端、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演播厅……在这个网络发展、信息奔腾的狂欢时代,攀枝花市二中再次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将信息技术“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再次实现了“互通网+教育”特色的精彩跨越。
2014年9月,市二中率先大胆尝试把课堂搬上“云端”,成为全市首个开展“云技术”教学的试点学校。目前,市二中三个年级,基于“云技术”教学的智慧课堂班级已达到20个规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如今,学校拥有设施完备的教学楼、先进的实验室以及一应俱全的文体设施和心理教育中心。普通教室每班配备LCD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实现了“班班通”,达到了“堂堂用”。市二中的软件资源总量达到160G,涵盖语数外政史地生理化及音体美、心理等十三个学科。通过培训,一线教学人员98%以上能较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时已经达到90%以上,96%的教师具备课件制作能力。2014年,学校成功创建成“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2018年,市二中又成为四川省首批“智慧教育联盟成员学校”。
精心培养
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办学的支柱。为此,学校在发展教师专业上采取“研究—学习—写作”的三条路径,为教师成长搭建宽阔的平台。
长期以来,学校采取“科研引路,骨干带头,研教一体”的教师培养举措,注重教师课题研究工作。通过骨干教师典型引路,十年内,先后承担了三项国家级子课题、五项市级课题和若干校级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涌现了一批省市内有影响的优秀教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优秀教师刘琴于2013年被四川省陶研会初中专委会聘为“四川省初中数学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之一;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王翠凤获四川省优秀教师称号;市优秀教师普兴琼被评为四川省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师黄晓惠被评为“川派名班主任”;“川派课改名师”赵颖获“全国百佳班主任”称号;青年教师龚光玲参加全国信息化大赛获评“特等奖”;青年教师米春获全省初中化学优质课展评一等奖……目前,一个以骨干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中心的教师学习和研究团体业己形成,并向教师群体延伸。学校在管理上采取引导、激励机制,把教师引上学者型的“研究”之路。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校本教研机制,明确了每位教师在校本教研的职责任务。通过“三定”(定时、定人、定主题)规范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培养每位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开展新进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的全校“赛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等形式多样的公开课;同一个备课组内的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轮流听评课,让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学校设立了教师书吧和精品书库,每年为教师购发新近出版的各类教育教学书籍五本;在全校开展读书活动、论坛、沙龙等形式营造教师学习氛围,促使教师把学习作为校园生活常态。
通过“师带徒学、同伴互学、研究提高”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素质。经过精心培养,锻造了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如今,学校拥有市直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8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3人,县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2人;中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70%;全部达到本科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20人。一支年富力强,开拓进取,执教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正支持着这所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生长的优质初中向着“川滇区域教育高地”阔步前进!
长期以来,学校抓住质量中心,让质量意识深入全校师生的灵魂,并自觉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去。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近十年教育教学成绩达到了历史的最好水平。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自攀枝花市实行“RSR”教学评价以来,学校历年教学成绩综合考核均居全市同类初中前列。高质量完成了义务教育任务;每年为省一级示范高中(市三、七中)输送大批新生,自2010年以来近九年累计达到2365名。连续多年获全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一、二等奖,2017年获得“进步、优秀”双一等奖。学校作为一所以片区招生为主的义务教育普通初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为攀枝花打造区域教育高地,实施“科教兴攀”“人才强市”战略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艺体特色成果丰硕。学校在“精品+特色”的办学思想指引下,从2010年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与市体育场馆中心、市文化馆等多家毗邻单位联合开展艺体特色教育活动,形成了“整合校社艺体资源,促进学生特长发展”的艺体教育模式,为学生多渠道成才搭建了一个学习展示和特长发展的平台。学生参加全省艺术人才大赛十年中累计获奖1500余人次。近几年,年年囊括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专场一等奖。2014年的话剧《送礼》和2018年的舞蹈《木棉花语》代表攀枝花参加四川省第八、九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均获好评。体育成绩更是雄视攀枝花中小学界。2018年,成功跨入“四川省青少年短跨跳训练基地学校”和“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行列。2018年,学校潘爽同学代表四川队在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暨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田径锦标赛上获女子4X100冠军。
德育工作卓有成效。“成材先成人,育人先育德,人才培养,以德为先”,多年来,市二中在抓课堂教育改革的同时,也一直秉承这样的育人理念,将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宗旨定为:让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长期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们知法、懂法、守法。从2014年9月份以来,市二中开展了系列法律进学校教育活动,取得非常好的效果。2014年8月被中国关工委、司法部和中央综治委联合授予“零犯罪学校”的荣誉称号。“法律进学校”工作多次接受省市领导的视察并获高度评价,主办了全市法律进学校现场会并做主题发言,前校长陈丁2015年获评“四川省十大法治人物”。2018年,学校获“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称号。
心理教育独辟蹊径。2013年9月,市二中在省市文明办和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建成了“攀枝花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中心”,这是目前攀西地区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备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机构。引进心理教育专业人才,依托“中心”的场地、设备、师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心理教育成效卓著。2017年,被授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多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勤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等多方面开创了二中新局面。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科教兴攀”“打造区域教育高地”“辐射周边”战略的实施,学校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毕业合格率、升学率连年高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享誉“川滇交界区域”,吸引了周边云南华坪、四川会理、会东、德昌等地学生不断要求来校就读。外地生源占到学生总数的10%左右,得到全市及周边县区的广泛认同。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进入2010年以来,学校的各项改革取得了可观的效益,进入到收获的“黄金期”。学校先后取得了一系列
继往开来
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走向辉煌
办学成果耀眼闪烁
荣誉:2013年成功创建为“川派初中名校”;2014年率先被评为“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同年获“全国科技术体育传统学校”称号;2015年获首批“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全国零犯罪学校”称号;2016年被授予“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和“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同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和“全国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2018年获评“四川省青少年短跨跳训练基地学校”,法治教育成绩斐然,被评为“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和“法律进学校示范基地校”。学校整体办学业绩连续六年获市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为高分“优秀”等级,中考成绩长期居于全市领先地位,教学质量当之无愧地进入到全市第一方阵。艺体教育成绩也硕果累累,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四十年来,学校视质量为生命,确立“质量立校”的基本策略,围绕“走内涵发展之路,建优质精品初中”的思路,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特别是近十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全市人民瞩目的成就,教学成绩斐然,连续八年在毕业升学、学科竞赛、期末统考等方面保持全市同类学校前列。而最令人难忘的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续学习能力强劲,高考成果耀眼:2013年,攀枝花市文科第一名赵云帆进入清华;2014年,四川省理科第一名封凡进入北大,2014年,攀枝花市文科第一名胡芮铭进入北大,2014年,攀枝花市理科第三名李卿禾进入清华,2017年,景洪乙以全市理科第二名进入复旦,2018年胡晓清、何汶静分别夺得全市理文科第二名……这些考上清华、北大、复旦,乃至到哈佛大学就读的精英学子无一不凝聚着二中教师们的智慧和心血。作为义务教育初中段的一所老牌学校,市二中的整体办学水平也得到上级部门、社会、家长的广泛好评。
走过四十载风雨兼程的办学之路,攀枝花市二中人并没有停止奋进的脚步,在迎来四十华诞之际,他们又将在新起点上扬帆启航。在“十三五”期间,攀枝花市二中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针,秉持“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以“崇真、严明、健康、和谐”的校风和“乐教爱生,业精善导”的教风,努力去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幸福高于一切”的办学宗旨。追求卓越,打造“精品+特色”的诚信二中、知识二中、礼仪二中、和谐二中、魅力二中!四十年,走过了发展壮大和成熟提高的光辉历程;四十年,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艰苦创业和探索耕耘;四十年,积淀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想的底蕴;四十年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教育教学壮观辽阔的海洋。
面向未来
新起点上扬帆续航
新闻推荐
“我是新安傣族乡新田村的村民,2016年县水务局在我村建了一座太阳能光伏提灌站,但是到现在我们村民一点水都没有用着,请...
会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会理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