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挑花技艺,始于唐宋,成熟于明末清初,清代流行较广。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存在,会东挑花在继承古老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当地彝、苗等兄弟民族挑花技艺相互影响、逐步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风格。挑花作品在会东人民的生活中时时可见。其最显著用途在于对出嫁女儿的祝福,也承载着会东文化。
人老手不闲,长寿驻家园。会东县新街镇铁厂村的张佩云老人,生于1924年6月。从记事时就喜欢上挑花艺术的她,如今虽94岁高龄,仍精神矍铄,耳聪目明。
“拜师学挑花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据老人透露,早在她曾祖母的祖母时(约为清道光年间,1821—1850),老家一带的挑花技艺就已相当成熟,且极其盛行,女孩儿七岁就开始学习挑花。母亲向女儿传授挑花技艺的同时,也把纹样的名称、含义和相关的故事传授给她们。挑花承载着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挑花作品在会东人民的生活中时时可见。其最显著用途在于对出嫁女儿的祝福,也承载着会东文化。“新姑娘出嫁时红盖头上绣的是云彩,围腰上绣的是凤凰,鞋上绣的是花朵,枕头上绣的鸳鸯。”乌东德镇白云村1社82岁老人张学英介绍说,新娘子出嫁前娘家就要为孙子辈缝制背带,背带后挑的大都是胖小子,其寓意明显。“马鞍、被单、鞋袜、钱包、香袋上绣的图案不同,意义也不同。”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浸润民族魂。近年来,会东打文化旅游牌,成功申报了一批省级、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遗产。记者了解到,在会东县5月27日即将举办的以“听世界滩王涛啸,探金沙会东秘境”为主题金沙江文化旅游节上,会东县彝族奥索布迪、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金江鼓乐和彝族燕麦酒古法酿造技艺等9个省、州级非遗项目将盛装展演,其中就有“会东挑花”,届时为四方宾朋呈现别样的会东习俗。
文/图 本报记者 陈德金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10日,会东县川烟标杆市场培育暨现代烟草产业工作会在县委五楼会议室召开,要求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全力确保全县现代烟草产业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全...
会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会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