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并纳入国民教育。近年来,会东县文广体育旅游局在非遗传承进校园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率先在县直属小学开设非遗课堂,让孩子学习省级非遗——金江鼓乐,培育一批“非遗幼苗”。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习的教育内容,它还在民间艺人和学生之间搭建了展示、互动、传承的平台,为当地学校的本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县文广体育旅游局刘锡权这样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县现有省级非遗4个(奥索布迪服饰艺术、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金江鼓乐、彝族燕麦(荞麦)酒古法酿制技艺)、州级非遗5个(万人清明饭、会东挑花、金沙江流域古法制作红粮技艺、金沙江大锅盐制作技艺、会东皮蛋制作技艺)、县级非遗3个(羊奶豆腐制作技艺、会东汉族刺绣工艺、会东彝族细折披毡制作工艺)。为了让学生们清楚认识到学习本土非遗文化技艺的重要性,掌握传承家乡的民族文化,将非遗项目植入校园生活,与音乐、美术、德育等课程及乡土文化有机融合。
会东金江鼓乐,在民间流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内容丰富,旋律优美,气氛热烈,是一朵原汁原味的民间古典音乐奇葩。该县大崇(金沙江沿江)地区解放前属于云南境内而金江古乐的源头应追溯到汉族音乐传入云南之时,从资料来看:大体上为明、清代传入,传自四川。从地理位置看会东沿江一带是毕经之路。《华坪县文史资料·第二辑》说:“洞经音乐於明永乐七年(1409)由四川梓潼县传入大理”。《南涧县文史资料·第一辑》亦言:“是明永乐七年由四川梓潼传入大理,再由大理传到云南各地”。当时的民间艺人们结合当时当地民间音乐的精华,经过长期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会东大崇(沿江)地区的特色的民间音乐——金江鼓乐。
金江鼓乐是金沙江两岸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它的表现形式为锣鼓唢呐,演奏时一面二鼓、一面大鼓一副大钹、一副小卡、两面小锣、一对唢呐配上一支海笛,锣鼓起时两支唢呐一上一下,有分有合,再加上小海笛插花其中,有快有慢、有起有伏,有喜有悲,气势宏伟,甚是悦耳动听。解放前,多用于红白喜事,解放后多用于集会欢庆,节日活动等。它的鼓点多为八分音符节奏,偶尔插有十六分和附点节奏,没有标准性的小节划分,大多数乐曲都是以一个或两个乐句组成,有反复,但乐器之间的配合和分工是有规律的,一个鼓乐队里至少有六至十个人,有时独奏、有时合奏,所以听起来就像一个小型的民乐团。
会东“非遗”文化校园传承的尝试,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增进了民族团结,提高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激励了学生树立起正当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走上人生下道,多渠道成长成才,全县中小学校“非遗”文化校园传承还继续“在路上”,只要矢志不移的坚持,用心用意地浇灌,将会盛开更加鲜艳的花朵,成为该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助推器,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彭家兴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切实做好防艾工作,进一步提高会东县鯵鱼河镇群众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更加广泛地动员全县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到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中来,该镇组织开展了艾防宣传上街头活动,受到...
会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会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