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向顺在平武走访贫困学生
□ 本报记者 杜畅 文/图
近日,正在伏案写作的西科大大三学子耿向顺接到南边文艺杂志社的图书出版审核通知,这意味着他人生中第一本书《在山那边》即将出版。兴奋和激动之后,他决定将所得稿酬悉数捐给家乡凉山40名贫困学生。
今年21岁的耿向顺2013年进入大学就组建了“织心志愿者团”,之后带领志愿者们踏遍凉山州、绵阳平武等地的近十所中小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并向贫困地区学生直接或间接募集、捐赠了数以万计的生活、学习用品、衣物等。
A热心公益
自组团队屡赴山区支教
2013年,耿向顺在学校创办“织心志愿者团”,从事山区支教助学等项目,每年毕业季时,他都会组织志愿者开展大型募捐活动,面向绵阳甚至全川的大学生,征集各类物资捐赠给贫困学生。除了做公益、支教、学习和做创业兼职,耿向顺还坚持写作,当过学校的新闻编辑、团队的宣传员,也写过公益报道新闻。经过几年的努力,耿向顺已经成为《阅读越爱》约稿作者,《南边文艺》杂志社签约作家,他发表的文学作品超过30余万字。
耿向顺告诉记者,从2013年到现在,在和团队志愿者支教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难忘的事情,也让自己对做公益有了重新认识,他决定将这些经历写成书,传播公益文化。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只能运用我有限的能力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学校做一些事情。有可能我花一上午给需要帮助的人写一篇报道或者策划一个活动,外面的爱心人士就会通过我写的文章看见他们,也许就会改变他们的一生。”耿向顺说,今年暑假他写了一篇关于一个乡村教师的博客,因为这篇文章,这个老师得到了10万元的最美乡村教师奖。他另外写的几篇纪实文章被网友们转发后,也为凉山地区的小学筹到了几万元的助学器材和设施。
B心系山区
想圆贫困孩子读书梦
耿向顺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这样一个标准“工科男”,如何与支教和公益结下不解之缘?又为何对文字情有独钟呢?
“我坚持三年去支教、去找寻各种途径帮助贫困学生,是因为我自己就是来自凉山彝族地区的孩子,我知道贫困中渴望读书的滋味。”耿向顺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家庭贫困,村里教学条件简陋,没有桌子、椅子,老师们只好在草地上用油布搭起帐篷给孩子们讲课,学生每天要步行10公里的山路去上学,因为条件太差,村里很多孩子都放弃了学业。
上大学后,耿向顺在西科大建立“织心志愿者团”,招募志愿者,再通过努力,和高中同学郑在勇等人在川北医学院、西南科技大学西山校区建立“织心志愿者团队”。两年来,耿向顺和郑在勇带领自己的队伍,利用暑期先后在平武、平昌、凉山等地区从事了数十次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图书捐赠、医疗走访等活动,通过科技、文化、医疗等方面全方位地扶贫助学。
今年1月到8月,耿向顺和郑在勇两进凉山,组织“织心志愿者公益服务团”的58名大学生和大学老师进凉山开展三下乡项目,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的4所贫困山村小学设立四个支教点,累计招生620余人,开设1400多节课,提供支教、医疗咨询、家庭摸底调研、社会科研等9项服务,收到良好反响。
C喜欢写作
将把稿酬捐给贫困学生
“尽我的努力,为山里的他们做点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写作动力。”耿向顺告诉记者,经过11个月的潜心写作、修改,10多万字的《在山那边》初稿终于完成,并将稿件发给了成都南边文化传播公司。在收到稿件通过审核的消息后,他立即向杂志社编辑表示,书籍出版后,他将把自己的稿酬全数捐给自己在凉山州执教的几所小学中的40名贫困学生。
耿向顺告诉记者,自己最近正在准备第二本书,一本描写众生生活状态的故事集,名为《走遍万水千山只为遇到你》。他还在微博上公开征集故事。“无论你是谁,请联系我,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们会为你写一个你的故事出版在我的书上,并且赠送一本给你。”耿向顺说,他目前已经征集到了29个故事,准备将这些故事改写后集结成书。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晏洁2月11日一早,东区立新养殖场“首席”技师罗斌就端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显示的数据。“34℃,正常。”数分钟后,他额头已微微冒汗,挪了挪口罩说:“这批鸡崽可是我们的希望啊,一定要精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