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会东县委书记 袁文林
2011年以来,凉山会东县健全完善地方财政配套增长投入机制,累计整合资金15.32亿元实施扶贫开发工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66091人下降到2014年底的37个村5722户20111人,贫困发生率由16.21%降低到4.74%。但是,会东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贫困地区基础薄弱、产业单一、思想落后等因素相互交织,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州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会东将全面推进以高寒山区、边远地区、贫瘠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因病、因灾、因残致贫返贫的特殊困难人群为重点的***、精准脱贫工作。
目标:“三年时间”完成脱贫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严格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要求和“七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计划,打好“3+14”政策“组合拳”(即《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2018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会东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5—2018年)》《会东县贯彻〈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的实施意见》,以及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新寨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医疗卫生与艾滋病防治扶贫、文化惠民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社会扶贫、财政金融扶贫、就业技能培训扶贫、禁毒戒毒扶贫、科技扶贫、电子商务扶贫14个专项扶贫方案),因人因地施策、因致贫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确保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从2015年起,通过集中攻坚、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工作,力争到2016年,37个贫困村、5722户、20086人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确保全县20086名农村贫困人口到2018年与全县同步实现小康。
重点:“七大工程”全面支撑
——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增强扶贫攻坚内生动力。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制作“三带”经济“产业套餐”,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重点发展“桑+果+蔬”立体农业,在二半山区地区重点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在高寒山区重点发展“林上林下”立体产业、种养循环农业。确保贫困户按区域优势每户分类种植核桃5亩、华山松5亩或其它果木2亩以上,养殖羔羊5只、土鸡20只以上,真正稳定贫困群众增收来源,拓宽脱贫致富渠道。
——实施基础扶贫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紧紧抓住乌东德、白鹤滩电站建设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宜攀高速、南环线、乌东德专用公路等项目建设,确保2016年基本完成37个贫困村村道公路和自然村落公路建设;拟投资2.6亿元,在37个贫困村建设集中供水点218处,新建灌溉渠道灌溉塘、地头水窖等基础设施,推进未进行改造的21个重点贫困村农网升级改造,着力解决基础薄弱问题;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实行“差异化”补助,确保到2016年全县37个贫困村全部完成新村新寨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的群众居住条件。
——实施生态扶贫工程,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到2017年在37个贫困村建沼气池3000口;主动对接功能区建设项目和资金,加快政策项目落实,建设一批省级生态乡(镇)、州级生态村、县级生态家园,力争到2017年,沙化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率达到45%,森林覆盖率达到47%,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90%。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农村劳动力素质。逐步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计划,大力实施“百乡千村工程”,力争2016年完成37个贫困村“一村一幼”建设,2017年全县中心校教师交流面达100%。到2018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90%以上,小学和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九年巩固率达97%,积极争取“9+3”免费职业教育招生计划落地,确保每一户贫困家庭培养1名技能型人才。
——实施社会保障扶贫工程,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为37个贫困村建齐卫生室配齐村医,力争每万人口拥有5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行政村配1-2名乡村医生,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强化艾滋病防控工作,减少因病返贫人口;大力实施人口与计生“六大工程”,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票否决制;做好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的经济扶助、医疗保障、社会关怀等工作,优先扶持计生家庭脱贫致富。
——实施社会扶贫工程,凝聚扶贫攻坚强大合力。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开展对口帮扶等扶贫济困活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实施党建扶贫工程,夯实稳固脱贫组织基础。把扶贫攻坚与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活动紧密结合,以干部下基层为抓手,37个贫困村安排1名县领导联系,1-2个部门帮扶,1家县内企业协助帮扶,1名机关选派的第一书记,1个驻村帮扶工作组。66名优秀年轻干部任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第一书记,因地制宜制定帮扶计划,落实保障措施,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要求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工作组绝不撤出。
保障:“七项机制”综合发力
——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建立“县负总责、部门帮扶、乡(镇)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精准到人”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县级主要做好全县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项目落地、资金监管、督察督办、指导落实、检查验收等工作;乡(镇)主要做好组织动员、推动实施、进度安排、资金使用、信息统计等工作;部门主要通过分线切块的方式,统筹安排好各类项目,切实解决贫困突出问题。
——健全投入增长机制。县本级财政按2012年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2%确定基数,到2018年前每年按10%递增,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贫困村安排重点工程和项目,每年投向贫困村的项目资金原则上要达到40%以上。鼓励金融机构存款优先用于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立扶贫项目资金公开制度,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
——构建资产扶贫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农村集体资产增值增收新模式、投资收益扶贫新模式、委托理财分红新模式,确保贫困户多渠道增收。
——创新社会帮扶机制。完善“1 +N ”扶贫工作机制,鼓励、支持、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信息平台,引导社会力量自发自愿参与扶贫。
——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按中央、省、州下达贫困户脱贫任务,制定年度减贫计划和贫困村“摘帽”计划。建立贫困村退出机制、建档立卡贫困户滚动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切实把扶贫成效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目标。
——完善依法治理机制。推进乡村依法治理,不断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把农村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的范畴。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平安创建活动,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把扶贫开发攻坚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完善力量整合机制。建强领导班子,做到真带;夯实基层基础,做到真抓;落实驻村帮扶,做到真帮;突出群众主体,做到真干,确保扶贫开发攻坚工作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会东将发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创新精神,保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作风,下定“拼”的决心、鼓足“干”的劲头、拿出“实”的举措、确保“好”的效果,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到2018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新闻推荐
杨再平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尹华高“十二五”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会东县始终贯彻落实中央、省、州重大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按照坚持五位一体、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