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让全县10000余名剩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会东县有关部门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外出务工,激活农民转移就业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开辟快捷通道,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强力支撑,形成了“外出务工挣钱、回乡创业领路”良性循环。如今,这些外出农民工不但带回了资金,也带回来技术和观念,许多打工仔回乡后纷纷自己创业当起了老板,实现了成功转型。
本报记者 赵海华
地处金沙江畔的会东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的加大,该县腾挪出10000余名剩余劳动力。为解决农业生产和富余劳力再就业的矛盾,该县因地制宜、聚合资源,发挥优势,帮助农民群众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再就业新路子。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让农民走出去
为了破除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会东县充分利用标语、墙报、座谈会和培训会等多种形式,鼓励、发动农民外出务工,激活农民转移就业的内在动力。依托各级培训基地和社会力量,打造劳务品牌,不断增强输出劳务工市场竞争力。2014年,全县开展品牌培训、职业技术培训、阳光培训、劳务订单培训等共计9000人;投资1.2亿元,建立了占地38亩的会东县职业技术学校,可容纳在校生5000人就读。
实施培训补助、就业奖励、创业扶持、权益保障和解决务工农民家庭后顾之忧等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措施,让农民愿意务工、敢于创业。2014年,该县对386家企业和个体经营场所进行了非法用工专项检查,对重大工程项目实行收取10%的用工保障金制度,确保农民工权益和农民工工资的兑现;处理劳务纠纷18件,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43.41万元。
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开辟快捷通道,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强力支撑,形成“外出务工挣钱、回乡创业领路”良性循环。
仅2014年,依托县内鑫联公司、三峡集团、三益烟草等一批项目建设,会东县就地就近开展培训输出农村富余劳力1000余人;拓展省外市场,把东南沿海、华中、西北地区作为劳务输出的重点区域,向云南、新疆、浙江、广东新增输出5000人;创新输转途径,大力推行“培训基地+用工企业”、“人力资源公司+用工企业”、 “劳务经纪人+用工企业”等输出模式,共向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企业组织输出农民工3000余人。
2014年,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力9.6万人,同比2013年增加1.1万人,增长13%。
返乡农民自主创业
为家乡注入新活力
多年来,会东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政府主导下订单定向输出,稳步提高全县富余劳力有序输出水平。在这里,外出务工创业的人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外出打工后又回乡创业的农民达3000人。
家住黑嘎乡的计明秀十五岁只身出去闯荡。因缺少资金,没有工作经验,她从每月只有120元的餐馆洗碗工做起,通过几年拼搏,现在在白鹤滩拥有两间门市,年收入是在家种地的好几倍。“老家山高水冷,种一大片,收一小箩。外出创业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的思想观念。”颇有家资的她自豪地说。
怎样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返乡农民工、会东首位注册农场主徐顺金给出了答案。三十刚出头的徐顺金跟妻子外出务工时从天津学习葡萄种植技术后,引进种子,通过流转土地,将零星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对该县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进行了一次变革。
返乡农民工张华创立的 “瑞丰公司”、阳子江创办的“鲁峰金银花合作社”、徐顺金成立的会东首家家庭农场等一大批经济实体,更是成为会东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外出农民工不但带回了资金,也带回来技术和观念。近年,该县申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高涨。截至目前,像顺金农场这样的家庭农场已经认定的有18个,其中,从事种植业12家,养殖业的2家,其它行业4家;面积在100亩以下的占69.6%,100-500亩的占23.28%,500-1000亩的占3.56%,1000亩以上的占3.56%。
“创新举措、锐意进取,努力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为有序推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移谱写新篇章。”新年伊始,该县2015年劳务输出工作会议紧锣密鼓召开,工作目标实实在在。
新闻推荐
手捧着大奖,解应兰眼里闪烁着泪光。会东县发箐乡的解应兰,说她普通但她做的事情是伟大的,说她出色,可她只是一名平凡的农妇。如果不是站在领奖台上,谁也想不到她的光芒竟能照亮一个孤寡老人的一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