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标 本报记者 何勤华
“今年的商品蛙可以达到1吨,我准备运往广东销售,这样价格高些。”3月22日,会东县乌东德镇白云村养蛙人王世录对今年的收入充满期待。
初中毕业后,王世录外出打工,2007年,他决定回家搞特种养殖。可是折腾了两三年,养殖没有丝毫起色。
转机出现在2010年。那年,在与一个打工时结识的朋友联系时,王世录得知养殖石蛙前景看好。2010年刚过完春节,他去江西引回100对种蛙细心饲养。4月底,种蛙开始产卵,他兴奋极了,小心翼翼地照着书本所讲的要点去孵化,结果10天过去了,卵粒还是卵粒,没有变成蝌蚪。王世录的心情跌至谷底,但他没有放弃,掏出2万多元前往江西学习养殖技术。“培训时,老师告诉我,有些技术是不能照搬的,成功的关键是要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路子。”王世录告诉记者,要养好石蛙,必须了解其生活习性。
因为石蛙不喜光,于是,每到深夜,王世录就带上手电筒往山沟里跑,到处寻找野生石蛙,观察它们的生活和活动规律,常常守到凌晨4点才回家。
付出是艰辛的,收获也是巨大的。在野外观察野生石蛙的生活习性的同时,王世录意外地掌握了石蛙野外繁殖规律,让自己的养殖技术得到了质的提高。目前,王世录已拥有种蛙1000对、蝌蚪8万尾,6万只商品蛙都长到1两左右了,年底就可以上市。王世录说,在会东一般1斤能卖85-90元,送到外地可以卖到130元。“当务之急是争取今年见效,能够带动村民养殖。”王世录说,他打算以后在会东县或乌东德镇开一家特色农家馆,以石蛙为主打。
新闻推荐
——凉山州如火如荼推进交通大会战位于川西南的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省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一直以来,冲破大山阻隔,摆脱行路难困境,是凉山发展最急需、各族人民最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