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乡位于甘洛县北部,与汉源县隔水相望。这里四面环山,山脚是起伏的坡地,当地彝族群众祖祖辈辈靠种玉米、黄豆等农作物过日子。由于土壤为砂土、加上气候炎热,每亩土地收入只有几百元,很多群众无法摆脱贫穷的困扰。但黑马的核桃倒是因质优味香闻名县内外。2008年以来,甘洛县委、县政府依托当地土壤、气候优势,在黑马乡建设千亩核桃科技示范园,发动当地群众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当地群众积极响应,不到两年时间,漫山遍野全部种上了核桃,目前全乡种植核桃达到近万亩。
为了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摆脱贫困,黑马乡潘泽洛村的一位彝族汉子——木嘎克都,经过坚持不懈的刻苦钻研,探索出了一条核桃树下种中药材的致富路子,并带领数百户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只要肯钻 收入就会翻一番
2007年,一直钻研林下经济的木嘎克都从汉源买回3斤柴胡种子,在自家承包地里进行试种。自从种下了柴胡,他三天两头往地里跑,仔细查看柴胡的生长情况。到了秋收季节,他把地里的柴胡挖起来晒干,运到汉源县药材公司出售,当年就收获了2300多元钱。
木嘎克都种药材赚了钱的消息,像风一样很快传遍了村村寨寨,当地农户纷纷上门咨询,表达了种植柴胡的强烈意愿。
“只要大家愿意种,我保证教会大家。”有的群众手里缺钱,买不回种子,木嘎克都积极与汉源县药材公司协商,把种子赊给大家,并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摸索出来的种植技术。
第二年,全村种植柴胡50多亩。地上种核桃、地下种中药的立体式经济发展模式在黑马乡雏形初现。
2009年,为了更好地培育和壮大中药材种植产业,在县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黑马乡成立了甘洛县康源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木嘎克都担任理事长。
为了保护种植户的利益,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培育壮大药材种植产业。2011年,木嘎克都代表合作社到汉源和盛商贸公司进行协商洽谈,签订收购合同,设定回收的最低保护价。药材种植“公司+农户+协会+基地”的产业模式,规模种植、科学栽培、保底购销的产业化经营格局逐步形成,全乡适宜种植的4个村在他的带领下都开始种植柴胡。
保证柴胡的品质达到一致是关键,于是木嘎克都不断学习、摸索种植技术,并及时把学习成果传授给种植户。目前,种植户种植柴胡逐渐步入了规范化、科学化轨道,经济效益也稳步提升,从当初的每亩2000多元提高到了目前的每亩3500多元。
只要肯干 脱贫致富在眼前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甘洛县核桃采摘旅游文化节在黑马乡潘泽洛村举行,木嘎克都可不想错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村民们都在采摘售卖核桃、观看文艺演出的时候,他穿梭在人群中间,大力向来自成都、绵阳等地的游客推销园区的观光农业旅游和他的柴胡产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精心的种植、广泛的宣传,黑马柴胡的品质信誉响彻省内外。2014年,日本津村株式会社开始关注黑马柴胡产区,并给予种子、农药、化肥、高价回收等优惠政策支持。
得到了各方支持的木嘎克都干劲更足了。近年来,黑马乡种植柴胡规模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达2000亩,还辐射到周边的十多个乡镇,种植户超过500户,总产量将达到60吨、收入超过500万元。在种植发展柴胡产业的同时,木嘎克都还一直在自家地里试种白芨、苍术、佛手、半夏等中药材,希望能够实现药材种植的多元化发展。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黑马老百姓辛勤劳动,我们有信心通过林下中药材的种植早日脱贫致富,摘掉贫困帽子!”木嘎克都高兴地说。
(本报记者 宋恩)
勤钻研 肯实干
编辑点评:
在迈步在“1+X”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木嘎克都从探索中,发现商机;从钻研中,逐步实践;从实干中,为自己和群众拓展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致富路。脱贫奔康,就是需要像他这样肯钻研,沉下心来去实干的实干者,引领群众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劳苦干的这把“钥匙”去打开属于自己的“幸福门”。刘荔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21日,一场由荞窝监狱民警独立创作,自编、自演的大型禁毒防艾情景剧《美丽的山寨我的家》在荞窝监狱广场上演...
甘洛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甘洛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