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洛村地处甘洛县吉米镇政府东北部,距离吉米镇政府2.3公里,距离县城33公里,属于高寒山区。全村辖4个村民组,共有常住农业人口193户876人耕地1220亩,林地10282亩,牧草地面积7500亩。经精准识别,全村建卡贫困户有85户316人。
4月20日,“春的脚步——踏访四好创建”采访组来到呷洛村,平整的通村路修到了村头,马铃薯新品种示范基地里正在长出嫩芽,村后的7500亩草场上郁郁葱葱,整村集中安置点上新村已初具雏形……这些无不昭示着精准脱贫政策给这个偏远的村庄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增减挂钩
全村村民集体搬新房
和其它大多数大山深处的村庄一样,呷洛村交通信息闭塞,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且水源缺乏;无矿产资源和第三产业,主产玉米、土豆、荞麦,经济收入以家禽家畜、政策性补助和外出务工为主。
同时,呷洛村和其它大多数大山深处的村庄又不一样。该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将易地移民、彝家新寨和增减挂钩项目捆绑实施,利用芦山4·20灾后重建城乡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将全村全村191户695人全部纳入,整村推进。
刚走进呷洛村的时候,在路的右边竖着三座塔吊。一般我们都是在城市里的建筑工地上见到塔吊,没想到在这距离甘洛县城30多公里外的大山深处的山坡上,居然也看见了塔吊,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这是呷洛村增减挂钩安置点,我们去看看。”吉米镇镇长阿木各哈看出了我们的疑惑。
在阿木各哈的指引下,没走多远,我们来到了呷洛村增减挂钩项目安置点,看到在塔吊下面是一幢幢正在建设中的新房。
“芦山4·20灾后重建城乡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一共规划了70亩,将集中安置221户农户,建好以后,除了相邻的哈洛村的20户,呷洛村191户农户将全部安置到这里。”阿木各哈指着眼前的建设工地介绍到。
据介绍,项目按人均35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建设,当地村民不用掏一分钱就能在今年10月底入住新居,同时还能享受到水电路等完善的配套。
在增减挂钩安置点上面不远的地方就是呷洛村现址,由于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村民们现在的宅基地在项目建成以后恢复成耕地,所以入户路并未硬化,也没有村民修房造屋。
虽然住着老房子,走着没有硬化的路,呷洛村的村民们的脸上仍然流露出喜悦之情,因为今年的彝族年,他们将到新房子里过。
沿着通村路,走进村子里。会理县派驻呷洛村的第一书记杨应富一边指着几间比较老旧的土墙房子一边说到:“这家、这家、还有那家,都在外面打工,原本准备修新房的,但是得知实施增减挂钩要全村集中安置后,只是对房屋进行了简单的修缮。”
在采访中,今年64岁的贫困户阿尔尼哈告诉记者:“现在的政策真的太好了,如果不是精准脱贫,我一个残疾人,这辈子都不要想住进新房了。”
产业扶持
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
“脱贫关健要靠收入,靠可持续的收入。可持续的收入哪里来?一方面要找准‘穷根\’并拔掉,另一方面要为老百姓寻找新的增收途经。”杨应富告诉记者。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5日,甘洛县2017年第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河东新区综合服务及文化活动中心施工现场举行。据悉,集中开工的10个项目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服务业和城镇建设、民生和社会...
甘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洛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