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木村养殖基地。
初冬的暖阳斜射在层层叠叠的梯田,田边地角,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在脱贫攻坚中,比产业、比技术,进入月的农村,本该是农闲时节,但在甘洛县阿尔乡且木村却是一股振奋人心、积极向上的新风。
且木村,位于甘洛县东南部,距离县城公里。区位优势没有转换为脱贫致富的着力点,究其原因:一是群众思想落后,二是增收途径少。
直面实际问题,自年8月以来,州、县、乡、村及帮扶的州人保财险公司各级齐发力,坚持把开源辟路作为第一思维,在培育多维产业、长效增收致富上实现突破。
“1+X”经果业、特色大棚蔬菜种植业、优质良种大蒜基地、家禽、牛羊养殖业……一个个产业谋篇布局,而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土地合股专业合作社、扶惠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三个合作社成为产业竞相发展的最有力支撑。
且木,这个一直处于贫困线上的落后村,似乎就在“一夜之间”焕发活力,书写出一个生动感人的脱贫致富励志故事。
一变在思维
“阿尔乡是甘洛县的粮食主产区,共有7个村,但由于产业乏力,目前均为贫困村,其中乃乌和且木两个村要在今年脱贫。”阿尔乡政府乡长阿木几府介绍说。
且木村有三个村民小组,农户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长期以来,玉米和水稻就是全村的主要农业产业和收入来源。也正是受制于传统的农业思维和生产,且木村也成为典型的贫困村。
翻开且木村致贫分析资料,原因有二。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受文化程度影响,一些贫困户生活标准低,缺乏脱贫信心和勇气,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人畜混居及畜肥分置尚未真正解决,全村%以上农户存在在院内晾晒畜肥的情况,影响生活环境。二是增收途径少。村民普遍缺乏科技实用技术,无一技之长,只能依靠传统农业种植水稻、玉米,产量低收益少。
“且木村要实现脱贫,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是关键。”年8月,且木村“第一书记”、州人保财险公司职员沈杰正式到任。
首先,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这个“精明”的越西人到任后,首先与村委会班子成员达成共识。将且木村脱贫奔康的第一战瞄向村民手中的“宝贝”——土地。于是,且木村第一个合作社——“且木村土地入股合作社”成立。前两年,村民每年每亩可获得元的补偿,第三年按实际经济纯收入的%占有股份,其余%作为集体经济,其中%用作建档立卡户村民的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
“不用去辛苦种植,能得到跟种地一样的收入,还不用担心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是天上掉馅饼啊。”贫困户格以阿长子在听到这一信息后,高兴地将家里所有的土地拿去入股。
再次,安置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
如何安排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
外出务工!这是解放思想的第二步。“把剩余劳动力输送出去打工,首先在外可以接受更好的思想教育,其次可以增加收入。”沈杰说。格以阿长子家的两个儿子,就是在今年去浙江做钢筋工,一个月就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而在村里,如今像他们一样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后,选择外出务工的就有多人。
最后,培养农民的集体经济意识。
“要持续发展,村里必须有支柱产业。”沈杰说。今年年初,且木村委会准备用村里的扶贫资金作为启动资金,成立第二个合作社——扶惠养殖合作社,遭到了大部分村民的反对。“这就是传统的思维,我们可以理解,老百姓认摆在面前的结果。”沈杰说。为打破僵局,沈杰和村委会部分成员带着名村民代表,从会理、会东、冕宁、西昌等安宁河沿岸和越西、石棉、汉源等周边地区进行实地学习。相较而言的“发达”地区的种养殖业发展模式、先进理念,让这一群长年在坡地中刨食的且木村民代表深受感触,并一致同意成立合作社。
从解放到安置,再到发展,一套以土地为主线的教化工具,在无形中撬开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同时,在州、县、乡各级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以及州人保财险公司的大力资助下,且木村的村民活动室、安全饮水工程、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全面配套完成。
“思维一变全盘活。”且木村正在上演一出破旧观念迎新风的大戏。
二变在产业
“一、完成全乡‘1+X’产业核桃种植任务亩;二、启动建成乃乌养鱼、养鹅项目;三、建成且木村扶惠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先期投养——只羊,启动实施户养殖专业户……”这一段文字摘自“阿尔乡脱贫攻坚任务公示栏”。从中不难看出,且木村发展重点在于养殖业。
从今年年初规划到7月正式投入使用,半年时间,一个圈、院坝、加工房、消毒池、住宿等于一体,总面积达到近平方米的养殖基地在且木村落地建成。
“工作很轻松,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时间。”月7日,记者走进且木村养殖基地,空旷的场地内,羊群出牧后,只留下觉洛伍兹莫一个孤独的身影在院坝里清扫粪便。她家有多只山羊,如今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不仅可以得到丰厚的分红,有养羊经验的她被聘为养殖场的管理员之一,一个月也有元左右的收入。
同一天,养殖场还迎来的一名“客人”,有经营经验的甘洛本地人汪奎。且木村与汪奎正在谈合作,由汪奎承包经营养殖场,按照目前只的规模,一年付给养殖户3.6万元的承包费用,以后按照规模的递增,相应提高承包费。
“五个月的运作看起来,养殖场需要懂技术、会走市场的管理者。才能发挥做大的效益。”沈杰说,汪奎承包经营养殖场其实看中的还不只是这里优越的养殖环境,还有牲畜的粪便。与养殖场一墙之隔,已规划的多亩猕猴桃种植基地的主人正是汪奎,而牲畜的粪便将成为培育优质猕猴桃最好的养分。
“猕猴桃基地建起来后,用工首先要满足我们村的贫困人口,这样大家的收入也增加一笔。”沈杰说,以猕猴桃为带动,村里还要逐步发展核桃、大樱桃、苹果等经果林业。
距离养殖基地5分钟的车程,在且木村蒜苗基地里,承包户什布莫正在带着村里的贫困户乐都阿菊、沙马迟萨莫、阿依等七八个村民在地里拔蒜苗。“这一茬是玉米收完后种下去的,前段时间价格每斤在六七元,这几天降了一些。”什布莫说,在开始种植时,每天的用工都在人次,进入蒜苗的成熟期后,每天的用工在七八人次,每天的工钱都是元。
“活路简单,一天还可以挣元,这样的好事情想都没有想过。”乐都阿菊是村里的贫困户,今年岁,过去除了在家里面带孙儿孙女,一天无所事事,如今,村里产业发展起来后,急需用工量,她带孙儿和挣钱两不误,生活更有盼头。
“蒜苗是个好东西,冬季拔苗,春季抽蒜薹,夏季还可以挖大蒜,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一年有三次收益。”沈杰说,蒜苗基地只是给大棚蔬菜发展探路,目前,村里已规划亩基地,同时成立了且木村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
且木村,正在用务实诠释“思路一变天地宽”的真谛。
文/图 本报记者 龙德华 万成龙 苏勇 李仁芳
■记者手记
脱贫攻坚
人是根本
来到且木村的养殖基地,远远地看到外墙上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
确实,且木村的巨变,离不开党的惠民政策。但是,脱贫攻坚,人才是根本。
就是这个养殖基地,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全州个贫困县的养殖现场会拟在此举行。也正是为了迎接现场会,一个月时间,一条宽敞的水泥路,从阿尔乡政府所在地延伸到了且木村。“我们运气太好了,这条路的畅通将推动我们脱贫的步伐。”第一书记沈杰把通村路的硬化归结于上天的眷顾。
自助者天助之。这是一个常理,也是不变的规律,机会和幸运只会眷顾那些为了理想和信念付出辛勤和汗水、永不停步的创造者。触动决策者计划将现场会放在且木村养殖基地举行的前提,也必然是村民的干劲,以及初具规模的养殖基地。
且木村的变化给人的感觉似乎在一夜之间,这是因为“从无到有”的过程确实有点突然。一个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传统农业思维根深蒂固的落后村,实现华丽转身的时间前后相加,其实也就在一年上下。这是干群务实创新、合力攻坚创造的一个奇迹。
且木村的启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你敢想敢为、执着向前,一切皆有可能。
新闻推荐
本报讯(倪正春记者钟美兰)8月中旬以来,甘洛县在三个乡镇实施的田地边际大豆种植喜获成功,田间调查表明,每100米田边(地坎)增收230元以上。这个项目技术的研究成功,有力地促进耕地边际闲置土地的利用,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