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存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院”)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大型综合勘察设计企业,致力于为全球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及环境工程建设提供勘测设计、总承包、投资运营等工程全产业链服务。2016年该院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稳健增长势头;2014年成为四川省首批创新驱动示范企业;2015年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2011年,在省科协的指导帮助下,成都院获批成立首批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以来,结合企业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涉及岩石力学、岩土工程、水工结构、水资源及环境、数字工程、智慧流域、大数据等多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且支撑工程应用的科研成果,截至2016年底,实现直接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培养博士后等核心科技人才10余人。
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缘水而生,因水而兴,始终以服务国家水电建设为己任,并在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完成了西南及西藏地区100余条大中型河流的水利资源普查和复查,普查范围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占全国的54.4%;规划水利枢纽和水电站350座,总装机容量2.1亿千瓦,约占全国可开发水利资源的39%,居行业首位;承担勘察设计的已建成水电站140座,总装机容量4800万千瓦,约占全国已建水电站的18%;正在建设或前期设计的大中型水电站45座,总装机容量3500万千瓦,包括两河口、双江口等世界级大型水电站,积淀形成了十多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
“规划先行、高端切入”的独特模式,让成都院发展日益稳健,也增大了公司市场话语权。承担完成四川省风能、太阳能开发规划和一批风电场、光伏电站的勘察设计工作,以及中亚五国能源规划、全国“十三五”水电规划等。在清洁能源领域之外,成都院积极拓展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市场,从国内走向国外,以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我国能源建设等事业的恢弘发展,谱写了绚丽篇章。
这一切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成都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智囊团”强力科技创新支撑。正是他们,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才有了这一系列闪耀的成就。
“引智”攻克难题 “创新”推动发展
治水,任重而道远。成都院承担勘测设计的西南地区一大批巨型、大型水电工程,普遍具有坝高库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震烈度高等特点,设计建设难度大,多项技术指标为世界之最。光靠一己之力,很难高效优质完成这些项目,这个时候,“引智”创新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水电建设事业起步晚,水电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程,且每个工程特殊性很大;一般而言,规模越大,难度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常需要智慧,需要引进院士专家和我们共同攻克一些科研难题。”成都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院士(专家)工作站负责人王仁坤说。
据了解,成都院一贯注重科技创新体系和研发平台建设,既要保证科技创新有计划、有组织,还要追求更高的科技、品质与效益。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创新战略基础上,成都院形成了“1-3-15”研发平台体系,即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由3个国家能源工程技术研发分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15个研发平台构成的科技研发体系。
在四川省科协的指导帮助下,2011年,成都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以来,充分利用平台优势,紧密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实施“引智”创新工程,先后引进谢和平、陈厚群、陈祖煜、钟登华、王光谦等7位院士以及电子科技大学周涛教授及其50余位专家团队,与公司2名国家勘察设计大师、5名四川省勘察设计大师在内的50余位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工作站创新团队,结合企业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涉及岩石力学、岩土工程、水工结构、水资源及环境、数字工程、智慧流域、大数据等多学科领域。
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平台,成都院与多位签约进站院士共同完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特高拱坝、高陡边坡、大型地下洞室群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妥善解决了溪洛渡、锦屏一级、大岗山等多座巨型电站的勘察设计难题。其中,溪洛渡水电站通过优化使得拱坝建基面外移22米,节省投资近7亿元,节约工期4个月,增加发电效益28亿元;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降低开挖高度250米,节约工程投资约6.65亿元,增加发电效益逾10亿元;通过高拱坝抗震能力和抗震措施设计研究,确保了抗震要求世界最高的大岗山水电工程的抗震安全;研究取得的多项创新关键技术已纳入由成都院主编的《混泥土拱坝设计规范》等行业规范标准,提升了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了勘察设计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据介绍,院士(专家)工作站“引智”创新工程以工程建设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和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联合研究和科技攻关,实现技术突破和成功转化,驱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产学研用共赢。到2016年底,开展合作项目11项,投入经费共1200余万元,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且支撑工程应用的科研成果,取得直接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培养博士后等核心科技人才10余人。
产学研相结合
筑就人才高地
2016年2月,水文水资源专家王浩院士到成都院作了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的报告,让成都院技术人员开阔了眼界,扩展了思路,对世界范围内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思想以及我国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尤其是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动态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
2016年3月,著名水利水电工程抗震专家陈厚群院士来公司作了一场“《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抗震安全评价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学术报告,让青年技术人员对新颁布的规范有了更准确和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对先进的水工抗震研究成果、我国目前抗震设计水平有了更新的认识。
自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以来,类似这样的学习交流,已经举办了很多场,成都院青年技术人员与院士、专家进行技术交流,探讨科研难题,突破自我。
说起与院士的交流,王仁坤最有发言权。他从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清华大学读博士深造,得到了两院院士潘家铮的言传身教,很快成长为水电行业资深专家,由他主持设计的溪洛渡、锦屏一级、大岗山等特高拱坝巨型水电站成功投产,代表着当今世界水电技术最高水平。而他本人被誉为“我国特高拱坝设计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大坝首届杰出工程师”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去年荣膺“第八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院士(专家)工作站无疑为公司青年技术人员开辟了一条与专家‘面对面\’的技术交流通道,能够让青年技术人员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学习成长,并且在此基础上大力创新、大有可为。”王仁坤说。
不仅如此,成都院院士(专家)工作站还实行“以研发团队为基础、以项目研发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培养人才,建立和完善了工作站人才培养制度,如技术带头人管理办法等;为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设立了企业级青年科技创新基金,2016年新立项青年基金项目3项;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如西部水电研究生基地、法国DS-CHIDI成都院应用软件技术研究中心、成都院IBM智慧流域技术研究院等。同时,安排重点培养对象承担重点科研和工程项目或到国外工程公司培训等,2016年培养正高职称人数11人、副高职称人数9人。
助力转型发展
“智囊团”携企业共创明天
2016年,成都院与水资源领域著名的王浩院士团队签订《岷江中上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项目合同,共同研究该地区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和都江堰供水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成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天府新区等战略性规划和建设提出水量需求和水资源调配方案,供政府规划决策借鉴参考。
“该项目主要负责岷江中上游水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方案研究,包括水量开发及水生态现状调查分析、岷江流域水量配置及调度问题诊断、岷江流域经济与生态水量需求与配置关系研究、岷江水量配置调度对策和方案分析、生态补偿机制分析,为公司与成都市在水资源规划方面的合作项目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支撑,也有效支撑了公司业务拓展,同时为院士团队的学术研究提供工程样本,实现了‘产学研用政\’共创共赢。”王仁坤说。
与王浩院士开展项目合作与联合攻关,这只是成都院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探索转型发展、拓展产业中的一个经典案列。当前,成都院正处于战略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除了在传统水电行业的稳步发展,近年来,成都院产业结构一路延伸,从水利水电,全面拓展到新能源、交通、建筑、市政、水环境、水务、环境工程、移民工程代建、岩土工程、设备成套、数字工程等新业态,为能源与基础设施领域全产业链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如果说,因水壮大的成都院,在传统水电领域底气十足,那么,德昌一期风电场、万家山光伏电站等项目便是跨越到非水电领域的有益探索,无不显示出一个底蕴深厚大院的张力。成都院先后完成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新能源发展规划编制,成功建成德昌、会东拉马等风电场,阿里、日喀则、会理等光伏电站,开启了川藏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一步;发挥“水”的技术优势,以打造水环境为突破口,设计宜宾兴文县放花溪整治等精品项目,全新打造的兴隆湖综合治理工程,已成为成都宜居的又一响亮名片;长期在高山峡谷勘测设计交通工程,积累了山区公路、桥梁、隧道工程、不良地质及高边坡处治的卓越设计能力;将多年积累的设计经验用于水电移民安置代建工程,摸索出水电移民新路子、新经验;运用投资驱动加速企业发展,参股、控股公司30家,拥有发电权益容量200多万千瓦,已建、在建权益容量约100万千瓦,10余个城市污水处理BOT项目,成功中标内江市白马园区安置房项目,开创BT模式参与公共项目建设的先河;加快向国际迈进步伐,业务范围涵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水电、水务、风电、房建、环保、设备供应领域等。
“现在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社会用电量增幅回落,电力市场消纳受阻,四川、云南等省区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凸显,成都院已进入由传统水电勘测设计向基础设施、水资源及环境领域战略转型的改革发展期。而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工作中就特别注重在新开拓的业务领域开展科研创新工作。”王仁坤告诉记者,为了支撑企业的转型发展,拓展市政水环境、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市场业务,成都院再次发挥了院士(专家)工作站高端“引智”协同创新作用,不仅与王浩院士展开合作,还与国内著名的生态水文专家夏军院士签订进站协议,与院士及其学术团队共同开展水资源及环境新兴业务领域的技术难题攻关研究。
正因为如此,2016年,成都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全国上千家工作站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成都院院士(专家)工作站还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平台作用,聚焦国家和行业需求,实现科技创新突破,助推企业转型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成都院人也将带着人们对清洁能源、和谐环境与美好生活的企盼,向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前行!
新闻推荐
新建成的菠萝村彝家新寨。住上了新房子,李日补一家在烟地里干活都是乐开了花。两年的脱贫攻坚,德昌县铁炉镇菠萝村变了!村里新建成的19.6公里的水泥通村公路,好似银蛇卧山野;正值6月,...
德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德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