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时间,张兴建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从因贫辍学,四处打工,到自己当老板,赚到第一桶金。可是在别人都以为他会在外乡大展宏图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与乡亲们一起,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因为在张兴建的心里,孝敬父母、及时行孝、与乡亲分享成功是一辈子也不会改变的初衷。
巴洞镇松柏村的对面是马安山,后面是太阳山。每天清晨,当太阳从松柏村对面的马安山山头升起时,张永华和尹洪香老两口都是温暖的。在松柏村里,感到温暖的不止张永华一家,还有村里的五保户老人,甚至全村村民,这种温暖是一个山里娃带给他们的。
这位山里娃叫张兴建,今年已经36岁。他用了20年时间,让父母感到欣慰和满足,感到一种苦尽甘来的幸福。
因贫弃学到西昌拾荒
接济家里让姐姐读书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兴建家里实在太穷了。张兴建的父亲张永华看着这家徒四壁的的家,看着体弱多病的妻子,看着求知若渴的一双儿女,却很无奈,因为家里根本拿不出学费,哪怕这学费也并不是很多。
在农村,很多家庭都是让女儿辍学,想办法让儿子读书。但在1996年夏天,初中刚毕业的张兴建跟爸妈说:“我不读书了,让姐姐继续读书吧……”那时的张永华心如刀绞,可是除了心疼儿子的懂事,张永华又能说些什么呢?只有在心里流着眼泪,默默同意了儿子的决定。
村里开始收稻子了,张兴建每天在田里帮父母割稻子,忙完又去帮邻里收割。他说,等割完稻子就有钱上学了。村里的稻子割完了,但张兴建却从家里消失了。桌上只留下了一张纸条:“爸爸妈妈,我出去找钱给你们治病,让姐姐读书……”
西昌清晨的滨河路,橘黄色的路灯下,张兴建拖着孱弱的身体翻着一个个垃圾桶,塑料瓶、易拉罐、旧书报,都成了他眼前一亮的东西。凌晨4点,张兴建往返于滨河路东西两头,天亮时分,抗在肩上的那只比自己身体还大许多的蛇皮袋开始有了收获,变得鼓鼓囊囊。张兴建高兴地拖着袋子回到胜利大桥的桥洞旁,他要美美地睡上一觉直到中午,下午卖掉“战果”后,又到其它街道“搜寻”目标。
滨河路一直是张兴建的据点,那里是批发蔬菜的地方,扔掉的东西有很多。结果雨季的到来让没有经验的张兴建几度差点被洪水冲走。但是他很勇敢,接着又换到安全的地方继续搜寻。春节到了,张兴建的父母收到了从西昌寄来的200元汇款……
山上当风钻工人
瘦弱身板被岁月磨砺
1998年,17岁的张兴建离开了西昌,到了甘孜泸定当了一名风钻工人。山上,张兴建用纤细的双手抱着风钻往坚硬的石头上按下去,当拇指同时摁下电源开关时,风钻巨大的冲击力立刻将张兴建反弹倒地。张兴建的额头流血了,鼻子也破了。
17岁的张兴建体重不到80斤,风钻自身就有20多斤,加上巨大的冲击反弹和震动,虎口破了,鲜血沿着风钻的抖动流下嘀嗒在石头上……山里没有纱布,没有创可贴,张兴建只有咬紧嘴唇继续干活。工头看见他的速度慢了下来,走过去吼道:“哪个带你来的,咋个这么‘日龙\’(笨的意思)?今天这几个洞打不完不准吃晚饭……”几十米外的凉山老乡实在看不过去了,赶紧跑过来:“哈(傻)娃儿,流血了都不晓得包扎一下?”张兴建滴答着眼泪:“山里又没有医院,怎么包扎”?“你不是童子娃儿吗?自己屙尿冲下伤口消毒嘛……”凉山老乡一边让小兴建屙尿冲洗伤口,一边撕开自己的背心给张兴建包扎:“你抓风钻的手不要握得太紧……”从1999年春,张兴建在泸定每月挣到近300元的工资。每个月他都要给正在读书的姐姐张月寄去200元生活费。每次寄钱的时候,就是张兴建心里最美的时候。
节衣缩食省下每一分钱
善意谎言是对家人的爱
1999年下半年,泸定的活路做完了,张兴建经同乡介绍,又到了云南的建筑工地挑混凝土。刚开始的几个月,张兴建的双肩都是淤青的血印子,但每个月可以拿到到600元工资。除去自己的生活费,张兴建每个月能节省500元,一部分给姐姐当生活费,一部分寄给父母。当时工地不安排住宿,只管一顿午饭。为了省钱,张兴建在工地的楼道垫上一块纸板当床,晚上用衣服把头脸蒙住防蚊子叮咬。母亲尹洪香每次在巴洞街上用公用电话打电话到云南工地的时候,张兴建都电话里笑着说:“妈,我在云南过得好,工作不累,天天挨着老板吃酒席。”其实张兴建接电话的时候都是满脚泥土、满头大汗、满身疲惫……“不能让父母为我担心,只能报喜不报忧;为了父母,我这个男子汉必须把家庭责任挑起来。”
云南的雨季来临,天空早晚都在下雨。下雨时工地上就无法施工,张兴建只有蹲在楼道的纸板上望着外面的雨帘发呆。天要黑了,张兴建的肚子也饿了,他要出去吃米线了。等待他回到工地,无聊的工友莫名其妙地将他的纸板扔到了泥泞里,并且大声呵斥不准在楼道里睡。那晚风雨交加,张兴建被迫蜷缩在公厕门口度过了漫长的一夜。天亮了,张兴建站在空旷的工地上对着天空大喊:“老天爷,我会做个男子汉!”
被无良老板欺骗
诚信换来口碑赢得商机
2001年,20岁的张兴建邀约在建筑工地上挑灰浆的十几个年轻人,组建了一个小包工队,跟着一个四川资阳老板为云南某林业局承建苗圃站和配套设施。当大家拼死拼活将工程干到快竣工时,无良的资阳老板却卷款跑路了。面对还没有完工的工程和等着发工资的工友,张兴建傻眼了。但张兴建认为既然答应给林业局把活路做完做好,就要一诺千金。他主动去林业局交涉沟通,又和自己的工友做工作。很快,林业局被感动了,想办法解决好了工友的工资问题,而张兴建和工友们也确保了工程保质保量完工。通过这件事,林业局很多领导认为张兴建为人老实本分,做事讲诚信,就给了他更多的小工程。张兴建终于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回到父母身边
为故乡和乡亲做点实事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张兴建在云南从挑灰工变成了老板,但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大凉山的德昌巴洞。张兴建经常梦见螺髻山上的那片朝霞:“父母是我最深的牵挂,一直希望能早点回到松柏村,不仅能照顾年迈的父母,还能带动乡亲致富。”
1999年,张兴建20岁的姐姐张月高中毕业后远嫁到四川广安。想到多病的父母守着几分薄地,2002年,张兴建从云南回到松柏村,回家修缮了自家的房屋,改善了父母的居住环境,让父母终于过上了好一点的日子。张兴建还把村里的年轻人带着跟他一起做工程,前前后后带出去了30多人,现在他们都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当“徒弟”们都有了成绩后,张兴建决心就留在德昌,结婚生子,然后组建公司。
2011年6月28日,张兴建因热爱家乡和积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优秀事迹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3年,巴洞松柏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张兴建自付资金为村里打堡坎。当时很大部分村民思想观念上还不能接受新农村建设,他又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给大家讲集中修建房屋的种种好处,最后大家终于配合政府完成了新农村风貌打造。
行善尽孝是初心
父母身边开创新生活
20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物,但张兴建的初衷始终没变,那就是孝道。乡亲们都说:“这个娃儿从小就诚实善良有孝心!”“富裕后不忘本,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每年都还给村里每个五保户500元的慰问金”;“在父母生病的时候,亲自精心照料”;经常抽时间带父母和村里孤寡老人去旅游。他用心去体味老人们的甘苦,用实际行动去化解老人们的烦闷,也成为松柏村的美谈。他的孝道,群众都竖起了大拇指,“除了孝道,还对妻子疼爱有加,目前已成为凉山州四好家庭创建活动示范户!”
2017年春节要到了,但为了去看望村里的五保老人,张兴建把“想去看天安门”的父母交给了姐姐:“我还没有去过我们的首都北京,也好想去,但我暂时走不开。我给你三万元,你好好地带爸妈看看天安门”,“等你们回来,我带爸妈去西昌走湿地……”
2017年3月,张兴建开车带着父母向西昌出发。张兴建说,不管富裕还是贫穷,都不要忘本。“我要永远记住,我从哪里来,我应该为父母和乡亲多做些什么……”
在张兴建心里,“孝善”没有犹豫和等待,就在当下。
文/图 本报记者 但华民 丁有为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突出“廉为荣、贪为耻”的主题,结合学校工作特点,德昌一小于5月8日在会议室开展了“廉洁从教,服务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校长马俊在活动中首先带领全校教职工学习了德昌县委办公室、...
德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