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川滇要塞上的小城顾客眼里,他是一个热情周到的饭店老板。近20年的从商经历使他深谙市场规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更让他感到自豪,而且千金不换——德昌县个私经济协会党委食品行业支部书记。
上世纪90年代,在国企改制的洪流中,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也经历着阵痛。喻平离开了濒临倒闭的企业,靠3张桌子起家,下海经商。起早贪黑的操劳让这位曾经端过企业“铁饭碗”的党办主任尝尽了创业的艰难。
“那些年里,忙于奔波。党组织关系还在原单位,党费没有地方交,党组织生活也没有地方过。会不会已经自动脱党了?”老喻心里犯着嘀咕。
“当年,县委组织部了解到在德昌这种‘隐形党员\’的情况普遍存在,就一家家去找企业翻党员花名册,然后再挨家挨户落实组织关系。”德昌县委书记王顺云说。
没费多大周折,喻平的组织关系转到了原企业的退休支部,组织身份有了着落。
2003年,两位个体户党员找到喻平,让他考虑将组织关系转到德昌县个私经济协会党支部,一听同行们还能成立党支部,老喻当即同意。他说,能这样找到组织,如同“离开了婆家的媳妇又回到娘家”。
“找到了党组织,才有主心骨!”老喻说,虽然自己是个个体户,但是内心依然有种渴望为家乡繁荣进步贡献力量的情怀。如今作为个私协党委领导下的一个党支部领头人,正是施展自己抱负的好机会。
扶贫济困、捐资助学、为民解忧……12年来,个私协党组织的党员们践行着奉献与担当。
老喻说,个私协党组织有个老传统,无论哪位协会成员家里遭遇变故,大伙都要出力帮忙;遇到纠纷,党组织出面协调解决;遇到生意上的困难,大户帮小户,提供担保贷款,共渡难关……如同大家庭般的凝聚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向党组织靠拢。2003年党支部只有3名党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86名。2013年,经德昌县委组织部批准,个私协成立党委,下设11个行业、片区党支部。
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走上了正轨,各种协会、民办教育机构等新社会组织的党建怎么搞?
2015年,德昌县委组织部批准,依托县民政局成立新社会组织党委,同时发挥教科局、文广体育旅游局等业务主管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归口式管理、多维度服务”模式,实现了对党员的 “双重管理”。开展禁毒防艾宣传、进行免费书法培训……新社会组织党委将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德昌的探索是凉山“两新”党建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这片当年红军走过的红色土地上,街道(乡镇)、驻地单位、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社区等“多位一体”的共建机制正在形成,“两新”党组织迅速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要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党员的作用就要发挥到哪里。”凉山州委组织部部长冯斌说。
据了解,目前凉山全州已建立了1183个“两新”党组织,全州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76%和78%。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胡再平(右一)正在讲授电脑知识。文/图本报记者谢颖1984年的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重感冒,让家住德昌县小高乡的村民胡再平,双脚再也不能站起来了,那年他4岁。两年后,他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胡再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