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5年探索,凉山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地方立法基础和实践经验——
□本报记者 徐登林
“粗略地算一下,从2012年9月1日起施行的这个规定,已经让凉山群众避免吃下200多万头含喹乙醇残留的小猪肉。”5月7日下午,手握《凉山彝族自治州施行〈兽药管理条例〉的变通规定》,凉山州人大民族法制宗教外事侨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许琪说,多年的地方立法实践,为彝族群众带来难以估量的红利。
随着新立法法的实施,四川省21市州都被赋予了一定的地方立法权,相对早就有地方立法实践的凉山而言,更丰富了地方立法的渠道和内容。“但如果人才不足的问题不解决,新立法法赋予的红利很难充分兑现给群众。”许琪忧心忡忡地说。
凉山独享19项红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管理条例》从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作为该条例的实施细则,农业部先后颁布第168号令和第278号令,允许包括喹乙醇在内的50多种药物长期在猪等牲畜喂养中使用,由于停药期不足35天,这让习惯用“二月猪”制作坨坨肉的彝族群众面临食品安全隐患。
为解决兽药管理相关条例在凉山“水土不服”问题,凉山州人大最后走了“以法变通”的路子,通过制订和施行《凉山彝族自治州施行〈兽药管理条例〉的变通规定》,禁止当地使用含喹乙醇或者含停药期在8天以上药物的饲料及饮用水喂35公斤以下的仔猪。
像《凉山彝族自治州施行〈兽药管理条例〉的变通规定》这样的地方立法一样,为了让国家法律、法规更加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凉山州已制定19个单行条例。“《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让彝汉双语使用体现在凉山各个领域,《凉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护条例》让邛海水质保持在二类水质标准……”谈起19个单行条例给凉山群众带来的红利,许琪如数家珍。
立法机遇从此叠加
“19个单行条例给凉山群众带来19项立法红利,这都是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凉山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金铁说。
200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施行。今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
“新立法法规定,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许琪说,相对凉山来说,这可以叫做立法机遇叠加,群众有更多机会获得立法红利。“相比其他设区的市来讲,凉山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地方立法基础和实践经验,地方立法工作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更好发挥立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今年4月15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润秋在凉山调研时认为,凉山在贯彻实施新立法法中,可以走在全省前列。
人才不足的瓶颈待解决
多年来,凉山州虽然通过地方立法释放了一些立法红利,但并不充分。“一些需要制定的法规没有纳入议事日程,一些法规没能及时修改完善。”王金铁说,主要原因在于人才缺乏。据悉,凉山州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负责立法方面的人员仅3人。“我们县各乡镇人大主席都是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黄润秋一行在德昌调研时,该县麻栗镇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张选宗在汇报情况时反映。德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贾普祥解释其中原因:编制太少。贾普祥说:“人大不但编制少而且专业人员严重不足。”
其实,人才缺乏在凉山州人大系统非常普遍。“凉山州人大系统行政编制核定30人以上的仅有冕宁县,德昌县最少,仅13人,而且,财经、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王金铁认为,这不但不利于人大工作开展,也不利于释放新立法法带来的立法红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钟美兰)7月1日,记者从凉山州环境保护局获悉,在2014年度省级生态乡镇验收中,凉山州13个乡镇申请并通过了省级生态乡镇验收。凉山州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的13个乡镇分别是宁南县的竹寿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