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区孩子上学前班,学说汉语。昭觉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者按
“读书能改变命运,父母再苦也要送孩子读书。”让喜德县米市镇彝族农民麦吉五来最为自豪的是,他将三个孩子都送到了县城去上小学和幼儿园。
距离布拖县城十几公里外的木尔乡叶儿村教学点,是个连活动场地都有些狭小的教学点,在去年9月刚刚开始招生时,就有300多位家长,要为孩子报名读幼儿园。
昭觉县积极探索实践“1+9”教育模式,孩子进入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先读一年学前班,主要解决彝族孩子不会说汉语的障碍。
在美姑,县委办公楼和县幼儿园都是D级危房,2010年,县委果断决定将原计划用于修建办公大楼的土地用作学前教育建设用地,投入资金800万元,新建了美姑县城关第一幼儿园。
2月1日,本报派出4个采访小组,分赴布拖、昭觉、美姑、喜德4县,对彝族聚居县学前教育现状展开全方位调查,上述情况是记者们在采访过程中的真实见闻。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彝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开始重视基础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都希望子女从小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发现,尽管凉山州学前教育发展面临教育资源短缺、公益性幼儿园发展滞后、师资队伍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瓶颈问题,但每个县都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大事,树立起“功成不在我”的教育大战略发展思想,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本地教育实际,创新思路,大胆摸索提高彝族聚居区教育水平的路径,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本报从今日起,将连续推出三期《“两会”特别报道·关注凉山彝区学前教育》,敬请关注。
布拖:
学前教育涉水起航
文/本报记者 张鹏 马海伊生
图/布拖县委宣传部提供
2月2日,正是寒假期间,距离布拖县城十几公里外的木尔乡叶儿村教学点早已没有了放假前的热闹景象。不过在学前二班的教室里,9岁的阿根小葱的照片还是和班上其他的24位同学一样贴在评比墙上。这位班上年龄最大的同学这学期可谓相当努力,在卫生、礼仪两项内容上各获得一朵“小红花”。
叶儿村教学点是一所包含3个幼儿班和一个一年级班组成的复式教学点。尽管如此,谁都没想到,这个连活动场地都有些狭小的教学点,在2014年9月刚刚开始招生时,便上演了“入园热”的一幕。
“报名的时候,虽然下起雨在,但一下就来了300多位家长。”据负责该教学点的木尔乡中心校校长石一色日介绍,尽管该乡总人口只有6000多人,但外出务工的不在少数,受到外界思想的刺激后,不少家长也开始特别注重孩子学前教育这一块,其实,像阿根小葱这样岁数“偏大”的孩子也来接受学前教育并不是孤例。
一岁看大,三岁看老。儿童早期教育,是决定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曾经,当地老百姓并不重视学前教育,他们认为子女读或者不读幼儿园、上或者不上学前班并不存在多大的区别。不过,随着县委、县政府重抓教育的力度,随着外出务工回乡的人越来越多、新思想的接受范围越来越广,义务教育、营养午餐等惠民政策覆盖范围越来越普及,家长们已开始为自己的子女进入幼儿园操起心来。
【现状】
公办不足民办难补
“通过拖觉镇中心校学生学年期末统考分数分析,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语文成绩及格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数学成绩及格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在拖觉镇基层从事过教育工作十多年的拖觉片区协调办主任安机子也一语道破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让更多的彝族娃娃能够更快地学习汉语,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都积极把娃娃送到学前班、幼儿园来。”
目前,布拖县学前教育办学模式主要有完整公立、独立民办、公办民助和民办公助等方式。布拖现仅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在2014年秋共招收了470个小朋友,划定了12个班,虽然很多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学校,但受办学条件制约,许多家长只能“望园兴叹”。
不少民办幼儿园在政府引导下“乘势而起”。这些幼儿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县幼儿园的不足,但师资力量难以确保,相比于公办幼儿园每学期400多元的收费,民办幼儿园收费较高的情况,使不少贫困家庭难以承受。
而在全县30个乡镇中,目前已有23个乡实现了学前教育覆盖,像拖觉、木尔等人口集中的乡镇已实现学前教育基本普及。然而,与所有“入园难”问题一样,在布拖县乡镇上开设附设学前班或开办校中园公办学校,“装不下”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下转A05版)
新闻推荐
图/文苏呷此色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其中彝族人口占94%,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这里是彝族阿都支系文化的腹心地带,阿都彝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