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布拖彝族男子。 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最冷之城
布拖的年平均气温为l0.l°C,最高年平均气温为10.7°C,最低年平均为9.4°C。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1.4°C,极端最低气温-25.4°C。布拖是凉山州气候最冷的县城。
□文/本报记者 王德
□图/苏呷此色
布拖又称“吉拉补特”,是彝语“补特”的音译。“补”指刺猬,“特”指松树,意思是“有刺猬和松树的地方”。
布拖位于凉山州东部,县城海拔2385米,幅员面积1685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可概括为:“三个坝子四片坡,两条江河绕县过,九分高山一分沟,立体气候灾害多”。布拖属亚热带滇北高原气候区,气候呈立体型,其特点是冬长夏短,气候寒冷,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日照充足,灾害频繁。
布拖的年平均气温为l0.l°C,最高年平均气温为10.7°C,最低年平均为9.4°C。最热在7月,月平均气温17.3°C,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1.4°C。极端最高气温30.3°C,极端最低气温-25.4°C,是凉山州气候最冷的县城。
零下25.4度 30年寒冬之最
据县气象部门1980年—2010年的气候标准值数据记载, 1982年12月27日,布拖县城达到了近30年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5.4°C。
气温零下25.4°C,百度里是这样解释的:零度时,水开始变冰,一般零下1-10度时,大约20分钟水结成冰,零下15-30度时,15分钟水结成冰。
1982年的我刚7岁,正上一年级,对于那场寒冬,我的记忆是模糊的,只知道下了一场大雪,打了一场雪仗。
不过,老人们的记忆却是清晰的:1982年的冬天,大雪纷飞,硕大的雪花犹如雨一般不间歇地急速而下,厚实的积雪上半夜就铺满了布拖整个县城。下半夜,气温更是急剧下降,寒冷穿透了每个旮旯角,高山、树林冰冻,小溪、河流凝固,城市、乡村静默,一切似乎都停滞了一般。
当第二天的清晨到来,急忙推门一看,天和地仿佛变成了一个平面,界限变得模糊,天是灰茫茫的,地是白茫茫的,积雪反射出的光,亮得刺眼,手腕粗的圆柱形冰凌挂满了长长的房檐,大小一致垂直成队,像一列列士兵在站岗放哨,纹丝不动。电线上垂掉的冰凌像利剑一样悬挂,风一吹,在上空摇摇晃晃,地上行走的人们不得不躲得远远儿的。
人们轻吸一口气,虽包裹着厚厚的大衣,还是猛地打了一个激灵,牙齿哆哆嗦嗦地打着冷颤,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度抽吸而去,一股股的冷空气顿时充斥进全身,包括每一根头发丝。
等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到河边时,小溪、河流早已了无生机,昔日活泼奔流的河水不见了,河面上像搭了一条灰色的丝毯,厚厚的冰犹如隔音玻璃,封冻了声音,也封冻了生机。
急降的气温,带来了严寒,带来了冰雪,也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不便。学校宣布停课;车辆无法上路;店面关门歇业;人们足不出户,生炭取暖;牲畜在圈内挨挨挤挤,互相依偎。整座县城就在这死寂般的极度严寒中……
1982年12年27日,这天,被清晰地记录在县气象局气候标准值数据的历史档案中。在查找资料中,我还看到一些数据,气温零下25.4度,圆柱形的冰凌,雪厚33公分,化雪用时一个半月,这些数据,构成了布拖县城30年来的寒冬之最。
冷冬战冰水 父辈们难忘的事
严冬寂静,但全城大面积冻爆的水管让倦缩着围在炭火取暖的人们不得不活络起来。寒冷的气温,让引水的钢管冻爆迸裂,水龙头也一改往日坚实硬朗的领头风范,一碰就活生生地被剥离了躯干,耷拉在一边,受压力影响的自来水冲破了结冰处肆意飙飞,洒落雪地,不时成冰。冷冬,更增寒意。
裹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大人们,不得不脱下厚实而笨重的大衣,恋恋不舍地告别暖火,去和刺骨的冰水纠缠搏斗,恶劣的气温增添了换管难度,就一小会儿工夫,身上便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等换管封水结束后,人早已是头发股结成冰,眉毛挺直挂白,拖着不停发抖、不听使唤的身躯和打颤的牙齿,木鸡似地又重围炭火旁。这种搏斗,已退休的父亲是经历过的,至今,刻骨铭心。(下转A11版)
新闻推荐
马孝林为群众分发物资。本报讯“亲戚不走不亲,帮扶工作也不是一锤子买卖。”2015年1月5日,州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马孝林又一次带上800斤大米、400斤菜油、10床棉被,来到对口帮扶点布拖县乌科乡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