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金秋十月,我和家人前往首都北京旅游了一周。在我们住的酒店旁边有几条老北京胡同,古色古香的胡同那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浓浓的北京特色,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每天清晨在胡同的小吃店里吃上一个刚出锅的油饼,喝上一碗味道醇香的花生粥,听着老北京人说着流利的京片子,呼吸着皇城根下清爽的空气,那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有一日,我们回酒店比较早,走在胡同里寻找吃的。夜幕降临,把一切都遮住了。与灯火通明的大马路不同,胡同里灯光昏暗,即便如此,也挡不住北京人爱吃的本性,到处是他们吃喝的身影,调侃的话语,爽朗的笑声。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了一家“四川麻辣烫”,显得特别兴奋,执意要进去品尝一下,体会一下异乡的麻辣烫。小店的门面不算醒目,“四川麻辣烫”的招牌有点破旧,让人觉得生意十分清淡,走进去才发现里面弯弯拐拐的好多房间,好多桌子,好多食客。看着他们酣畅淋漓地大块朵颐着,我感觉自己也饿了。找好位置后,我们点好了菜,却发现这里的麻辣烫居然没有锅,每个人碗里的麻辣烫上都浇了“麻酱”,这让来自正宗麻辣烫故乡的我们感到十分好奇。
食客们有的一边玩手机一边吃着麻辣烫;有的食客吃完了还不忘打包一份,看样子像熟客;有的食客和朋友来这里相聚,说不完的知心话。周围的食客陆陆续续地吃完了,又来了新的食客,还不见我们的麻辣烫上桌,这可把我急坏了,我急忙跑到厨房催菜。看见年轻的老板左手端着碗,右手拿着勺子勾兑着调料,那一碗碗麻辣烫在老板的手里变得有滋有味,服务员拿着客人点的菜在滚烫的锅里来回涮着,昏暗的灯光下,服务员的动作十分麻利,到处都是麻辣烫的香味和水蒸气,好一派活色生香的忙碌场景。
我问老板我们的麻辣烫何时才能上桌,老板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为我解释:“生意太好,有点忙不过来,请稍等片刻。”得知我也是从四川来的老乡,老板非常热情地和我聊了起来。原来,老板也是乐山人,来北京七八年了。打过工,也做过很多小本生意,都不怎么样,后来才开了这家“四川麻辣烫”,没想到生意还不错。虽然铺面有些小气,老板却一点都不马虎。为了保证麻辣烫的原汁原味,麻辣烫所用的调料都是从四川运过来的;为了入乡随俗,适应北京人的口味,麻辣烫加入了北京人爱吃的麻酱;为了环保,麻辣烫没有一桌一锅,都是统一进行烫涮;为了保证菜品的干净,所有的食材都清洗了三遍。当我问起生意这么好,为什么不多请几个人时,老板道出了他的辛酸:“这都是小本生意,有时没这么忙,在北京请人太贵了,能省一分是一分,我们就尽量自己多干点,等经济条件好些后,就把老家的孩子接到北京来读书,希望你们能够理解。”
回到餐桌,品味着异乡的麻辣烫,感觉每一个漂泊的游子都不容易。生活虽然辛苦,但不能忘记初心,才能在时光中逆流而上,早日达到心中的彼岸。
新闻推荐
□张英豪《华夏春秋》一百余幅水墨人物画是我历经十年所作,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感谢大家有兴趣光临捧场,感谢大家评头论足。我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也可以说胆大包天!因为这一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史的...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