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现代的蜀中乐山古城,出现了两位对中国现代诗歌贡献卓越的人物:郭沫若和陈敬容。前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后者是著名“九叶诗人”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诗坛创作年龄最长的女诗人。他们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就是从这古城边的码头挥别故乡,踏上漫漫人生旅程的,一个负气逃婚远渡东瀛,一个追求爱情直奔北平。
而对于乐山城里长大的陈敬容来说,出走似乎成了她一生的事情,不仅是对偏远古城的逃离,不仅是对封建家庭的反叛……
1、古城少女心
陈敬容,笔名蓝冰、成辉、文谷,1917年9月2日生于乐山城里一个旧式书香之家。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辛亥革命后没有了科举考试,只得留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嘉定府城教小学。
陈敬容童年时,祖父常教她读书,但只限于《三字经》《孝经》,后来读《史鉴节要》《论语》《唐诗三百首》等,认为小说诲淫诲盗,一律不许看。祖母一生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最反对孙女读书,总是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说:“读了书做女王吗?我不读书,也活了一辈子。”陈敬容的记忆里,父亲陈懋常一年四季都是冷冷的眼神和阴沉沉的脸。陈懋常毕业于保定陆军学堂,时为四川军阀手下的一名军官。父亲在家的时候窗子随时都是紧闭的,光线十分昏暗;而且他每日都要抽烟喝酒,更使屋内空气污浊,母亲和女儿们只能在沉默中忍受。母亲出身在商人之家,念过几年私塾,婚后曾争取去女子师范读书,却由于文盲婆婆的竭力反对,终于没能如愿,一直感到遗憾,转而对女儿读书十分支持。
但少女陈敬容还是有接触文学的渠道。上小学四年级时,班上有一位拖着粗大辫子的同学,常常给大家讲《七侠五义》《再生缘》等一些旧小说里面的故事。她从这些故事中,收获了在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感觉特别新鲜。那时她感到最神秘和向往的,就是老秀才祖父那间很大的书房。因为书房的书橱里、桌子上,堆满了许多线装书,她认定那些线装书里,肯定有许多自己不知道的好看故事。有时她从门缝里看见祖父戴着老花镜,坐在窗前看书,非常羡慕。她多么希望也像祖父一样,堂堂正正地坐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探取书中的奥秘,但那时对于少女陈敬容来说却是禁地。森严的家规规定:未成年的孩子不准进书房!
12岁那年一个冬日的黄昏,陈敬容瞅准一家人都在堂屋里烤火摆龙门阵的时机,悄悄推开幽暗书房的门,从书架上取下了一本《聊斋志异》,拿回自己的房间塞到床褥下,激动又忐忑地待到深夜全家熟睡之后,才坐在油灯下开始阅读。她曾在1946年写的散文《偷读》中,回忆起此时的感受:“怎样的惊奇、狂喜,又怎样的骇怕!那些鬼怪、狐狸的故事,真叫人毛骨悚然!好像他们都在窗隙里、门缝里向我窥看,好像他们已经进到屋内,躲在那些拥挤的家具背后。但是这种恐惧却不能夺去我阅读的兴趣,我便把两手捧住了脸,只留两只眼睛,朝向书本上;偶然也举眼望一望四周,但马上又骇怕地收回来。” 待续
新闻推荐
今年年初,10岁的男孩洋洋(化名)在华西医院被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医生告诉洋洋的父母,12岁后洋洋将完全失去行走能力,20岁会因肌无力、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洋洋在父母的争吵中得知了自己...
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乐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