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新闻 犍为新闻 井研新闻 夹江新闻 沐川新闻 峨边新闻 马边新闻 峨眉山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乐山市 > 乐山新闻 > 正文

百岁“文字守护者”逝世杜道生:箪食瓢饮继绝学

来源:乐山日报 2013-09-15 19:32   https://www.yybnet.net/

期颐之年(家属供图)杜道生北大毕业照(家属供图)2010年9月,笔者专访杜道生(作者供图)为杜道生先生送行(资料图片)■ 石念文

杜道生,我国著名文字学、语言学、音韵学和古文学家;乐山杜家场人,生于1912年10月;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字专业,师承胡适、沈兼士、余嘉锡、闻一多、钱穆、马一浮等国学大师;先后在乐山、成都、大邑、新都等地执教,1956年调入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毕生致力于汉语教育和汉字研究工作,被学界誉为“汉字守护人”。

2013年9月10日8时50分,杜道生先生在师大住所安祥辞世,享年101岁。怀着对先生由衷的敬意和深切的哀悼,笔者专程赶赴成都,在柳堤小区一简陋的小屋,为这位国宝级大师执幛送行,并广采先生生平行状,撰成此文,以志吊祭。

锦瑟年华 不向光阴隋寸功

杜道生先生谱名叫杜高厚,老家在乐山市市中区车子乡杜家场,后来搬到乐山城区桂花楼。先生的姑婆是郭沫若的母亲,大哥杜高炯、二哥杜高崇都是郭沫若同学;表叔郭沫若曾写给他一幅对联,“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贫而勿谄富而无骄”,他一生视为座右铭。先生家曾出过一个进士和三个秀才,在乐山城内很有些名望。父亲读过几年私塾,没能考取功名,靠经营米铺养家,共育有六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先生是父母最小的儿子。

公式

高中毕业后,先生考上了四川大学中文系。刚读一年,四川时局发生动荡,闹得人心惶惶。在他一个表姑父的鼓励下,他去了北京。他最想报考的是北大、清华,没想到他去北京的时候,两所学校的招生日期都已经过了,只好去考私立学校。通过新生入学考试和插班考试,他进了辅仁大学二年级。读到三年级时,他向学校提出转学。老师们提醒他说,要是办了转学手续,就回不了辅仁了。但他不在乎,坚持要转。他们一起去了13个人,只他一人考上了清华,可以直接就读三年级。报考清华的同时,他还报考了北大,入学考试和插班考试也都顺利通过了。当时北大的文学院长是胡适,教务长是蒋梦麟,冲着他们两位先生,他选择了北京大学。

在辅仁大学期间,有两位先生对他影响甚大。一位是沈兼士先生,一位是余嘉锡先生。沈先生是文学院长,教他文字学;余先生是中文系主任,教他目录学和经学。他们的学问都非常好,使他受益匪浅。因为他读过几年私馆,能写诗,能填词,好多旧书都能背诵,沈兼士老师很器重他,希望他继承他的学问。

北大当时有3院13系,包括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总共不过几百人。他们那个年级一共才19个学生,分成文学和语言文字两个组。其中14个人选了文学组,学习文学、新闻采访和写作;他是语言文字组,主要学习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修辞学、考据学等等。他们这个组,一共才5个人。

公式

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先生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当时的他只有二十三、四岁,血气方刚。警察用高压水龙头对付他们。天气很冷,衣服被淋湿后很快就结了冰。回校后很多同学都冻害了,他也病倒了。沈先生得知后,把他接到自己家中,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爱国固然好,但像我们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真正能爱国的就是传承文化,学术报国。”学校也写信给他父亲,希望父亲能配合学校做他的工作。从此,先生将全部精力用到学术上。

北京大学毕业后,他和另外一个同学被导师看中,留校做研究生。哪里知道,中文系刚刚欢送了他们没几天,“七七事变”就爆发了。很快,上海战事爆发,全面抗战开始了。先生的求学之路被迫中止。

为往圣继绝学 做汉字守护人

先生一生专治文字学,对《说文解字》的每一个汉字都能详细讲出造字原理、字形字义、演变源流,并能熟练写出其篆体,讲出许多前人所未讲到的汉字中蕴含的哲学内涵;至于《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著),几乎能够全文背出。正是基于这扎实深厚的基本功,先生曾指出《新华字典》中160多处错漏,并写成一封长信寄给了主编魏建功;《新华字典》再版修订时,先生的意见被完全采纳。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编撰四卷本《古代汉语》时,特意请先生批评提意见;先生研读后提出的几十条修改意见,均为王力先生接受并采纳。

上世纪八十年代,先生作为新中国《汉语大字典》的编委之一,在武汉工作10年有余。编写《汉语大字典》是周恩来总理临终前签署的最后一道文件,因而此书的编撰集全国之力,所收汉字5万余个,比《康熙字典》还多1万余字。其间,八十余岁高龄的先生,还将自己毕生研究文字的心得,写成《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一文,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引起极大反响。

其实,“述而不作”是先生治学的最大特点,即便有所著述至今也多未公开发表,如《说文段注义例辑略》、《汉文字学常识》、《三字经译述》、《千字文简注》、《四川扬琴唱本》以及许多零篇散章。

在课堂上,先生常对学生讲:“今人多爱创立新说,动辄洋洋著书,然而行之不久。多少道理古人已讲在前头,明白清楚,只是今人不读古人书,不知道而已。故著书不如抄书,把自己的意思用前人的话来表达,述古言心,岂不两全?”

1982年,中国内地开始新一轮的文字改革。在此背景下,先生觉得有必要再次强调中国文字的意义。于是,便有了《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的问世。先生在文中写道:汉字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大众掌握,但是文字改革不能脱离传统,必须要保存传统文化,不能走拼音化的道路。我国家民族因汉字而有统一之标志,我历史文化因汉字而得万世之流传。

在先生九十多岁高龄之时,还多次对前去探望他的后辈学者们提及当年沈兼士先生的谆谆教导:“你们不要看到现在汉字改革吵得热闹,将来国家对汉字还要保护啦。汉字的改革是对大众讲的,汉字的保护才是我们这些读书人的责任。”沈先生当年讲这话的时候,正是反传统的高潮时期,并且有很多学者还提出废除汉字,用拼音文字取代。所以沈先生希望他的学生能够好好研究汉字,保护汉字。先生深深地体会了沈先生的苦心,故而终身捍卫汉字。凡是关于汉字简化的各种学术会议,先生一概不参加,写字教学都必定用繁体。他说,只有繁体字才能深刻体现汉字形体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并展现汉字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中国人对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都寄托在汉字的形体之中,简化以后这种汉字的美妙就体现不出来了。尽管很多同事笑先生顽固、迂腐,先生仍然坚持他的繁体书写与教学。

在守护汉字的同时,先生终身研习又身体力行的就是儒家学说。《诗经》、《左传》、《古文观止》等一大批经典,他都能全文背诵。先生尤其注重《四书》,不光是正文,就连朱熹的集注,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先生说,《四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研究传统必须从《四书》入手。

2011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先生注译的《论语新注新译》。该书的著述始于1987年,以毛笔小楷抄录,字迹工整,至2003年春节后油印成书,前后共历17个寒暑。先生一生述而不作,这本《论语新注新译》可算是他正式出版的唯一著作。该书的出版,还是弟子们考虑到先生年龄大了,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将其研读《论语》的心得传扬于世,才交付出版以志纪念。

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

先生住在川师中文系那栋废弃办公楼。这栋楼里除了先生,其他多是些年轻的单身教员。因这小楼太过破旧和简陋,只有一个公共厕所,许多人都搬出去另找房子住了,然而先生却乐在其中,在这里住了半个多世纪。其实,学校曾三次让先生搬到教授楼去,都被先生谢绝了。

先生的住房不足20平米,原是两间办公室。两屋之间开了个门洞,仅能容纳一个人进出。门洞进去是先生的睡房,睡房里是一架六十年代学生寝室用的上下铺木床和一个木制洗脸架,其余便是横七竖八堆放的书报和资料。床上一年四季铺着一床旧草席,衣服堆在木床的上铺。门洞外的一间屋,是先生的客厅、书房和饭堂。临窗竖放着一张用了40多年的旧书桌,书桌上堆满了书本,几支毛笔插在一个破杯子里,旁边是墨水瓶和几个大大小小的放大镜。最显眼的是书桌角上一个用了几十年的竹壳水瓶,水瓶边放着一个掉了瓷的搪瓷水盅。这些东西之外,书桌还剩一块巴掌大地方,供先生读书写字,也是先生切菜时的菜板、吃饭时的饭桌。书桌前是一把坐了几十年的藤椅,平素先生就坐在这把藤椅上读书治学、写字吃饭、切菜会客。靠着书桌还有一把窄窄的老式凉椅,凉椅上铺了些烂衣服,权当坐垫。中午,黄昏,先生就躺在凉椅上抽叶子烟养神。一桌两椅之外,屋子四周是大小不一的木书架。书架上大部分都是发了黄的线装书。先生九十岁时那年,有人把先生的千余卷珍贵古书偷走了,屋中的书已是窃后所余。靠门有一张旧课桌,桌上有一个小电炉。这个电炉和两盏电灯,是先生屋里仅有的电器。

每天中午或傍晚,来去匆匆的青年学子会看到,先生从文学院那幢青砖灰瓦的小楼出来,不紧不慢地一步一步走向学生食堂。先生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竹篮;身穿打着补丁的蓝布中山服,戴着黑边圆框眼镜,满脸皱纹,一把白胡子。不明就里的学生,以为不过是一位年迈的校工。先生将破旧的碗碟递给食堂师傅,要上三两米饭,一份回锅肉,一份素菜。刷卡后,将饭菜放进竹篮,又步履蹒跚地往家里走去。

吃饭的时候,先生会照例喝一杯酒。先生很爱喝酒,酒量也不错。酒是先生唯一的嗜好。凉椅下,常常堆着空酒瓶子。饭后,先生并不洗碗。他将少许开水倒在碗里,用筷子轻轻搅动。待水稍冷,一饮而尽。随后,用破布条将碗擦拭干净。

人们无法理解,堂堂一个大学教授,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为什么一件中山服要穿40多年,一条破裤子疤上重疤还要穿?更理解不了,每次文学系聚会,先生总要提着个竹篮,待大家聚完餐后,将剩菜剩饭打包回家去吃上几天?也理解不了,先生如此高龄,却不和亲人住在一起,也不请个人照料生活?

的确,先生跟一般学者大不相同。他是身体力行圣贤之道,并用自己的一生来固守和传承。先生的简朴生活,是对宇宙资源的珍惜。在先生看来,一切物品都是自然给人类的恩赐。对每样东西都要珍惜,不到实在不能用,绝不轻易抛掉。先生很排斥使用电器。即使晚上,也很少开灯。生活用品大多取乎天然,下雨时戴草帽,天热了用蒲扇,盆子等器具大多使用木制品。先生说:这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先生曾写过一首《保护自然存养人性》的长诗。诗中写道:“器用几十年,敝帚犹自保。纵使成废物,也不轻抛掉。家有黄土炉,投入供燃烧。草木骨皮灰,可以作肥浇。土壤不枯瘠,庄稼长得好……。”先生最反对一次性用品,说一次性用品来自海盗文明。海盗在船上必须用完一样东西扔一样,不然船载不动。而一次性用品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

先生生活的简朴,除了对自然的尊重,也是人生境界的体现。先生曾说:孔门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先生是真正体会到颜回快乐的人,这是将个体私欲革除尽后,所能体会到的个体生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永恒快乐。或许正是这种不为外物所动的人生境界,在遭遇人生不幸之时,能够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泰然与平静。先生年少之时,母亲撒手人寰;不惑之年,原配夫人病逝;知天命之年,十六岁的次子病逝;古稀之年,续弦妻子离开。特别是95岁高龄时,先生亲眼看到自己的长子被蒙上白布推进太平间,而唯一的孙子又精神失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最最不幸之事,先生备尝。

先生的续弦妻子是先生的表妹、北大时校友(当年鼓励先生去北平读书,就是她父亲)。两个人年轻时就曾相爱,后来因为父母之命,表妹嫁给了一个国民党军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军官被监禁,表妹母子流落西安。先生每月寄去生活费,资助表妹一家的生活。后来,先生与表妹结为夫妻,二人相濡以沫二十余年。上世纪八十年代,表妹的前夫重获自由。收到前夫的信,表妹哭了一夜。她既盼望与前夫团聚,又不忍离开已老迈的先生,她让表哥拿个主意。先生犹豫了很久,最终作出决定:从私心来说,先生不愿让表妹离开;但勉强让表妹留下来,自己又于心何安?表妹夫已经受了很多罪,不想看到他晚境凄凉。他选择了退出,让表妹夫妇破镜重圆。先生自此孑然一身,独自生活。多年以后,先生被问及此事,依然还是那句话,“放她走,余生孤独也心安”。

经历人生的一个个不幸,先生依然顽强而快乐地生活着,到百岁高龄仍精神健朗,豁达宽厚。正所“生安死顺,哀乐不能入也”。

后记:

宋代大儒张载,有“横渠四句”勉励后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先生曾说:“我一生都在修养我的仁心。当你把这颗掌管七情六欲的人心锻炼成喜怒哀乐不入于胸的时候,这颗心就是你的本心。”

先生毕生倾情于国学,守护汉字,研究儒学,不是将其当成学问,而是当成自己的信仰,不折不扣地按照儒家的原则做人、做事,不为世事所移,不因时俗而动。如此境界,高山仰止!

先生晚年有个遗愿,希望能够落叶归根;即便在弥留之际,也一再念叨着乐山的老家。但愿先生能与故土的青山长相厮守。

新闻推荐

把首届“乐山造”展销会办实办好

本报讯昨(18)日,“乐山造”品牌商品展销会筹备会议举行。会议听取了乐山市相关部门、县(市、区)关于展销会筹备、参展企业组织等方面的情况,研究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正富出席会议...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百岁“文字守护者”逝世杜道生:箪食瓢饮继绝学)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